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在次贷风暴中出击 机遇还是陷阱?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赵彤刚 2007-11-19 08:2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也许是巧合,在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之际,中国金融机构却在高调出击:一方面,银行、基金等机构的QDII产品发行高潮迭起;另一方面,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中信证券与美国贝尔斯登换股等跨国并购持续升温。
  那么,中国金融机构选择在此时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前方等待的是机遇还是陷阱?日前参加“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的部分企业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国际化步伐加快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及银行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牛锡明表示,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的范围及竞争对象都逐步扩大。从市场竞争的主体角度而言,竞争将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外资银行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战略投资等方式进入中国,与国内银行开展竞争;二是中资银行之间开展竞争;三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步伐加快,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其中,国际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06年底,我国前五大商业银行在美、日、英、德、香港等29个国家和地区开设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个代表处,海外机构的资产总额为2267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69亿美元。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更是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分别实施了在香港以外地区的并购。
  不过,相对于跨国公司对于中国的大量投资,过去几年中国公司对外兼并重组数量相对比较少。仅去年,外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总数达到了300亿美元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一家中国公司在国外的大型资源公司里面收购1%的股份,就会成为国内报纸的头条新闻。而对于很多国外大公司来说,1%的股份根本不会引起它们的注意。” 汇丰银行亚太主管Frank Slevin表示。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Frank Slevin认为,关键是使中国公司能够更容易收购国外公司的股份。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在寻求国外收购,这也是中国公司发展的趋势,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对外收购的好处,所以出台了中国公司走出去的战略。“但是,中国公司收购海外公司现在还有很多障碍,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方面没有很多所希望的成功案例的原因。”
  Frank Slevin认为,中国政府对公司境外投资的审批制度需要改善。尽管中国公司有了走出去的战略,但仍然需要得到很多政府部门的批准,才能够对外进行兼并重组,这实际上比对来中国投资的外国公司的规定还要严格。中国公司在竞争收购国外公司的时候,很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非常繁杂的批准程序。“如果跟国际接轨,能为中国公司提供平等竞争的环境。”
  次贷危机影响不容忽视
  在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加速国际化进程中,正巧赶上了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30多家抵押贷款机构停业破产,而且导致大量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收入锐减,股价暴跌,投资损失惨重。次贷危机不仅使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了沉重打击,房价持续下跌,大约还有220多万人可能失去住房。而且危机已经波及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德意志银行在日前公布的研究报告中称,全球银行业在此次贷款危机中的损失总额将达到4500亿美元。
  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认为,2004年春,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贷款标准的放松,但美联储并没有及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这不仅失去了校正危机的最好时期,而且美联储还在不断加息的同时,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更多次级债抵押贷款产品。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等对市场的介入,使更多贷款公司主动或被迫收回住房抵押贷款。
  目前我国相关机构正在评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带来的损失。总体上,我国受到的影响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置身度外。因为随着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加快,类似次贷危机影响将不容忽视。事实上,与中信证券换股的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日前又曝出在11月30日结束的本财年第四季度里,公司因次贷危机蒙受的损失将再添12亿美元。
  增强海外投资风险意识
  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处在全面转轨时期,融入国际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严峻的市场竞争,使我国金融机构创新冲动异常强烈,金融创新无疑是市场制胜的重要武器。但是,郭世坤指出,在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对创新产品的正面效应、负面效应、长期效应、短期效应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进行审慎关注。
  “增强海外投资风险意识,切忌盲目依赖海外评级公司。”郭世坤强调。今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双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给经济带来大量流动性,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受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推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参与国际竞争,近期我国企业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特别是国内几家银行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目标,准备加大海外投资和并购的力度。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资本市场,相对于那些在全球股市、债市、汇市、期市等呼风唤雨的国际基金公司来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明显不足。面对各种可能的投资陷阱,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应该提高警惕。既不能因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等金融风险,而丧失了良好的国际发展机遇;也不能因流动性过剩产生的诸多压力而盲目冒进。
  “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一定要对各种海外投资品种潜在的风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要有自己独立的风险判断。国际知名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可以参考,但绝不能作为唯一的投资依据。”郭世坤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