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专家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7-2008)”上表示,为防止经济由偏热转向过热,明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改变“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的调控模式,应强化不同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管理,在缓和外部不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内部经济结构,缩小实际GDP与潜在GDP的缺口。
调控政策要发挥协同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提交论坛的报告认为,在金融深化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以往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的调控效应难以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走出资产收益虚高与人民币升值的不良循环,还需侧重政策间的组合效应。通过强化管理,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缓解经济走向过热,延缓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上,专家认为,应克服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失灵,通过特别国债的发行、各种进出口关税和补贴的调整等手段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扩大空间。
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中,专家认为,本币对内过度贬值的福利成本显然高于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成本,央行需适度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从而有利于突破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重视财富效应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财富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将产生愈加重要的影响。在有序推动国民财富结构进一步调整的进程中,政府通过各种方法来隔断金融资产与不动产的价格自我强化机制,缓和财富效应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成为下一步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
他认为,目前财富结构的快速调整改变了货币循环的方式和利率政策的效率及传递机制。政府部门须据此适当调整货币政策的操作模式。
在规范投资行为模式上、政府应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积极推动股票市场的再融资与扩容,增加收益率适中的新金融资产,提高金融产品的多元化,以减少财富结构调整中供给短缺带来的资产泡沫问题。而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上,严控土地价格的暴涨与相应的投机行为,严格股权质押、房产抵押以及其他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相互转化、相互估价,加速形成资产价格自我强化的机制,对于缓解目前楼市价格虚高问题将产生釜底抽薪的功效。
要素价格机制改革是关键
人民大学的报告还认为,相对价格调整是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化的核心杠杆,有步骤地进行要素价格改革和本币升值是中期调控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对不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次序、力度以及规模进行近期统筹安排。同时,根据货币政策以及世界形势的需要加大汇率调整的力度,这样才能较好地减轻价格调整对经济的冲击。
在价格体制改革上,能源价格改革与资源税收体系改革可以适度先行。研究表明,能源价格的调整在目前技术深化和利润空间较大的环境中,对于整体价格和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以“行政调控与市场引导”并行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紧张的困境。此外还需关注到汇率调整对价格的影响。在人民币升值上,本币升值不仅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也与关税以及各种补贴存在着替代关系。人民币应当在实际汇率缓慢升值的前提下,以关税以及各种补贴的调整为辅助,进行名义汇率的调控。在短期内贸易政策调控与货币政策调控都不宜过猛。
此外,报告还建议,鉴于工资上涨对未来结构性物价上涨之间的特殊联系,劳动工资的形成机制在短期内也不宜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