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越来越充满着不确定性,而阴影笼罩下的境外和国内股票市场近期走势跌宕起伏,也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如何分析宏观经济的前景,从而判断股市投资的未来走向?日前,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博士对记者阐述了他的看法。
记者: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似乎远未结束,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中国经济能否令人乐观?
诸建芳:2008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增大,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我们对2008年中国经济仍具有相当的信心,预计明年GDP将增长10.8%。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对我国的影响,集中在外需下降而可能导致的出口下降的风险。对此,我们认为,自2008年这一落实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初始之年起,中国经济结构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内需有望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推动中国经济摆脱内外失衡的困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将落实到扩大消费上面来,这将对宏观经济和调控政策的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
记者:顺差和通胀压力是2007年中国经济最为人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得以减轻和消除其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诸建芳:简单来说,我们认为利率将让位于汇率,从而解决内外需失衡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压力。目前来看,贸易顺差超常增长导致外汇占款激增,基础货币发行被动放松,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并由此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通货膨胀加速和非股票类资产价格膨胀,为此,央行今年五次加息、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效果仍然有限。
在此背景下,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指向汇率,把加速升值作为遏制通胀和外贸顺差的利器。升值能够缓解国内经济过热趋势,驱动人民币资产价格重估,抑制热钱流入,抑制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我们预计,人民币升值步伐将稳中见快,到2008年底,美元对人民币将达到1:6.80。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通胀压力将可以彻底消除?
诸建芳:并非如此,我们认为国内通胀将呈现持续温和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受要素价格重估相关的一系列体制性因素制约的。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多种资源要素如水、电、煤、气、资金、劳动力等都存在价格低估的现象。这一方面刺激了过度投资,使经济濒临"高烧高热"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要素价格重估势在必行,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下深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当然,短期内国家也会通过财政政策等措施控制资源品价格改革的进度,以防止通胀压力的集中释放,造成经济大起大落,这决定了未来通胀将会是"温和而持续的"过程。
我们预计2007年全年CIP上涨4.3%至4.7%,温和的通胀明年延续,预计2008年CPI将在3.5%至4.0%之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处于扭转负利率目的的加息举措可能仍有3至4次,如果年内再加息一次,则2008年加息次数为2至3次。
市场在经济"高烧高热"的恐惧之后,也不必过分担心经济减速的问题。减不减速其实已不重要,由于中国经济的内需在近年来已经呈现出了厚积薄发的特征,即便减速,幅度也会很小,而且经济增长的质量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