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贾康:财政政策应着力优化结构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周明 2008-01-07 09:5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判断,有必要从原来的8%—9%,提升到现阶段的10%—11%
  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从紧”调控总量,即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应更多“稳健”地着力调整优化结构
  未来应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继续有所降低,而不是一下抹平赤字和停发长期建设国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在实行货币政策“从紧”的同时,财政政策要积极配合货币政策实施总量调节,但近期尚无必要启动财政、货币政策“双紧”应对全面过热的措施,财政政策着力点应该在调整结构上做文章。
  无需财政、货币政策“双紧”
  记者:我国经济已保持连续五年10%以上的高增长,您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贾康: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并没有出现煤电运等方面明显的瓶颈制约。2007年消费品物价指数(CPI)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阶段性的食品价格因素导致,而同时更有先行指标意义的生产资料物价指数(PPI)在前两年一度升高后又下降到2%—4%的区间,近年尾时虽又有些抬头,但是否会转为强劲涨势还待观察。可以说,当前经济状况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
  目前综合多种因素来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的判断,有必要从原来的8%—9%,提升到现阶段的10%—11%。我认为,这种“潜在增长率”实即“不出多大问题的增长率”,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周期的每一个繁荣阶段尽可能平稳地拉长高速增长期间,而在每一个相对低迷阶段尽可能将其缩短,并积极注入增长方式转变因素,是宏观调控中最值得争取的状态和现在“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基本要领。
  我认为,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从紧”调控总量,即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应更多“稳健”地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即进行“供给管理”。目前尚无必要启动那种财政、货币政策“双紧”的应对全面过热的措施。
  不要一下抹平赤字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财政收入持续增收的时期,我国仍保留一定规模的财政赤字,是否存在将赤字抹平的可能?
  贾康:当前,在防止经济过热、财政又有大量增收的形势下,已听到抹平赤字、停发国债的呼声,同时也有“流动性过剩”即“钱多得用不了”的认识误区。前一主张的政策含义是可以用简单的总量方式实行收缩;后者的行为逻辑则往往表现为政府主体不加节制地把可用财力用于政府有偏好的“形象工程”等类项目。
  但如果全面把握宏观形势特点,并考虑总量调节与结构优化相结合,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政策要领应该是,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继续有所降低,而不一下抹平赤字和停发长期建设国债。
  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可用财力和超收收入、以及明年将实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可集中的国有资本收益,作统筹协调,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优化结构,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同时继续酌情积极运用特别国债手段置换超额外汇储备、以间接或直接地收敛流动性。
  优化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运用增收财力和其他可用财力着重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方面和“短线”领域,具有在“矛盾凸显期”改进民生、消解矛盾同时在“黄金发展期”维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重大意义。
  很多领域仍投入不足
  记者:2007年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一些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很充裕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贾康:应该指出的是,在调减财政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要把握好区别对待,即“有保有压”。
  从财力运用的角度看,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元经济”体,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在广阔的农村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合理的城镇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需要在一个历史时期中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面对新农村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的钱不是多了,而是仍然投入不足。大量事情还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去办。
  我国在争取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亟待增加供给。如实行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健全已有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在全国农村也实施“低保”制度、健全养老个人账户、发展城镇住房基本保障制度,以及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以改进城乡人居环境(如安全饮水)等。这些莫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可用的钱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由于收入丰裕的状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财政支出的刚性又十分明显,所以适当拨出部分增收财力形成中央预算调节稳定基金,准备以丰补欠和应对不时之需,也有其必要性。
  我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作综合考虑,如果适当整合财力(这当中包括赤字、国债和国有资本收益等),同时优化结构,只要真正加强了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就是提供了有效供给,不会恶化而会优化总供需均衡状态,不会形成过热风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