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发改委:做好经济运行调节 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2008-01-28 14:47: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国家发展改革委讯:
一、2007年工交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2007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工业经济较快增长,效益明显提高,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12个主要行业利润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冶金、建材、医药和机械行业利润增幅超过50%。新增利润在上下游行业的分布更趋协调。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销售收入利润率6.47%,提高0.4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9.92,提高21.6点。
二是工业增长的协调性有所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速同比加快1.9个百分点。工业增长的月度波动较为平稳,除6月份外,其余各月增速在17%-19%之间。从工业增长的结构看,内需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其中汽车类、衣着类、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6.9%、25.5%和23.4%,增速均明显快于上年。
三是区域共同发展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完善产业配套,优化发展环境,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高新技术、农副产品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制步伐加快。东部地区调整产业布局,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高;东部地区生产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实现利润增幅继续提高。
四是能源生产供应稳定增长。煤炭生产和运输较快增长,据行业统计,全年煤炭产量25.23亿吨,比上年增长8.2%,国家铁路煤炭运量和主要港口煤炭中转量分别增长12%和15.2%。电力持续快速发展,发电量3.2万亿千瓦时,增长14.9%,年末发电装机超过7亿千瓦。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比上年降低187小时,其中火电设备降低296小时。国内市场成品油供应基本稳定。四季度以来,部分地区出现了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供应紧张情况,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上调价格、加强调节、增加资源投放等综合措施,12月末中石化、中石油两集团公司成品油库存回升,供应紧张状况明显缓解。
五是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国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粗钢、水泥、电石、铁合金等产品产量增幅有不同程度回落。淘汰落后稳步推进,全年淘汰了一批落后水泥、炼铁、炼钢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有色、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四大类高附加值钢材品种产量增长31.3%,高于钢材产量增幅8.6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55%以上,比上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铝、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先进工艺产能已占75%以上。煤炭、有色、建材、汽车等行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
六是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通过加强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措施,一些重点行业能耗指标继续下降。据行业统计,全国火力发电供电煤耗357克/千瓦时,同比下降10克/千瓦时,约相当于节约2700万吨标准煤。水泥行业全年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0条,余热发电项目50多个。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继续下降,有色行业重点冶炼企业能耗、电耗水平也有所降低。工业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速近年来首次由升转降。
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机械行业出口大幅增长,汽车、工程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增幅均在50%以上。纺织行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品牌贡献率,出口附加值不断提高,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减价增"。通过加征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等手段加大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调整力度,一些产品出口量持续下降或增幅出现回落。全年煤炭、未锻轧铝出口量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又分别下降16%和55%,钢坯、未锻轧铜出口量下降28.9%和48.7%,钢材出口自7月份以后环比持续回落。
二、2008年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与主要问题
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继续显现,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工业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潜在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有充分的估计。
(一)工业增长持续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2007 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呈现高位加快增长态势,全年工业生产增速比前四年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工业中又主要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偏快,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生产增速都在20%以上。由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工业发展中又主要依靠重工业的情况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的力度。同时,大量落后技术、工艺、设备的改造和淘汰仍需时间,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煤电油运结构性矛盾突出,保证稳定供应难度加大。从全年情况看,能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特别是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煤炭、电力供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存在资源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区域性运输瓶颈制约,以及突发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的能源供应紧张仍将存在,有时可能会十分严重。近期,正值冬季能源需求高峰,受大范围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及春运高峰到来、一些地方煤矿提前放假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电煤库存下降、煤炭和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已影响到这些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煤电油运保障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三)部分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受国内需求旺盛和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等因素影响,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加快。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资源、环境成本和土地、劳动力价格都将上升,这些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也将推动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世界经济放缓的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将继续增多。近年来一些基础原材料行业投资形成的产能将在2008年充分释放,从而增加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管理,今年的生产经营压力将会更大。
三、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的经济运行调节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搞好经济运行调节保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整体质量,注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双防"要求。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任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扩张。从严限制新上扩能项目,继续控制"两高"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全面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继续清理和纠正一些地方对"两高"行业的优惠政策。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的跨区域转移。
(二)全力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各方面都要高度重视做好煤电油运供需衔接,特别是要加强对全局性、紧迫性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把协调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要按照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力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好煤矿生产,增加煤炭供给。加强运输组织,要重点保证春运、电煤运输和生活必需品运输。合理安排发电供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强化生产调度,确保国内市场成品油和天然气供应。健全完善经济运行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配套措施。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对已出台准入条件行业实行公告管理,对尚未有准入条件的部分行业加快制定准入条件。引导企业加强管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继续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着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力推进包括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咨询、营销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积极做好工业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促进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关于促进物流发展的有关政策,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大对第三方物流的支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继续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创造国家和区域知名品牌,加快培育我国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
(五)继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应急物资管理和生产调运保障网络。根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及时做好重要应急物资调运与协调。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