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连平:经济增长仍将动力充足 货币政策经受考验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唐真龙 2008-04-01 13:36: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骤然增加,内有雪灾带来的负面冲击、严峻的通胀形势和可能的投资反弹,外有次贷风暴的进一步蔓延、美元不断贬值和持续高位的国际油价和粮价。内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宏观形势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因此,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其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引人关注。对此,本报记者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进行了专访。
  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充足动力
  上海证券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然而目前这种高增长正面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的挑战,您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胀形势?
  连平:没错,次贷危机的确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中国外部需求明显下降,有研究表明,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有可能从每年25%左右下降至10%左右,这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1-2个百分点。不过我认为,外需下降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并未消失,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良好。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人口红利”等中长期因素,不可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而突然消失。
  其次,消费和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可弥补出口下降的负面影响。同时,投资在2008年将由于“换届”因素、企业盈利增长等的推动而继续维持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有可能超过2007年,出现高速增长。
  综合来看,消费和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在较大程度上抵消出口下降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仍然保持充足的动力。
  从2月份的相关数据来看,目前结构性上涨的格局正在改变,物价上涨已由食品向非食品和工业品传导,全面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
  信贷增长依然存在较大冲动
  上海证券报:除了通胀之外,流动性问题是政府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位,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信贷控制似乎仍然面临巨大压力?
  连平:受需求拉动和银行业行为影响,信贷增长依然存在较大冲动。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对贷款拉动作用明显。其次,工业企业利润的不断提升扩大了贷款需求。第三,大型国企走出去战略助推贷款增长。随着盈利能力的提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国内外资本市场估值水平的偏离,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投资和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意愿越来越强烈,这些大型项目的启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融资需求继续保持旺盛,而商业银行也更愿意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贷款资源也更多地向这些企业集中。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行为模式决定了贷款具有较强的内在需求。首先,商业银行改制和上市对信贷增长有提速作用。其次,整体流动性较为充裕诱发商业银行贷款需求。此外,资产质量的好转吸引贷款投放提速。
  从紧基调不变 货币政策面临考验
  上海证券报: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连平:我认为当前货币政策面临来自五个方面新的考验:一是从紧货币政策突然经历外部经济放缓的负面影响。防止全面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最紧要任务,从紧货币政策势在必行。但从紧货币政策和外部经济放缓的合力作用可能导致GDP增速大幅下降,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二是准备金率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小银行流动性明显吃紧。若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必须认真考虑中小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三是受制于热钱大规模流入,利率难以大幅上升。2008年1-2月份外资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使得货币政策不得不认真加以考虑。四是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对出口企业打击较大。人民币升值的节奏和幅度如何把握也是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又一个考验。五是如果过度严控信贷总量可能使实体经济难以承受。由于信贷总量调控强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流向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弱势部门和行业、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合理贷款需求已经并将进一步受到抑制,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将难以为继。
  上海证券报:在货币政策这一调控工具面临新考验的局面下,您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如何进行调整?
  连平:我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应在保持从紧基调不变的前提下,综合适度运用各类工具,加大实体经济调控的力度,力求更有效地“治本”。
  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变,但应适度;同时综合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而汇率政策应当稳健,人民币以小幅、渐进升值为好;在财政政策方面,应注重结构调整,避免明显扩张;另外,更多地从实体经济和制度层面入手,注意治本,增强宏观调控的长效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