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防通胀正走向全面深入的进程中,防止经济下滑的呼声又日益强烈起来。三个月前,新华社就曾全文发布了《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提出“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现在看来,此项新“双防”的表述确实高瞻远瞩,耐人寻味。
经济增长可能存在下滑风险
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冰雪、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及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高位趋缓,贸易顺差过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以控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明显降低,不仅如此,经济增长可能存在下滑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一份《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显示,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小幅回落,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继续下行,经济景气呈持续高位回落的态势。另据国家统计局7月7日发布的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7.4,尽管仍处于高位运行,但与去年同期的146.0相比,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
尽管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但由于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信贷资金吃紧,投资下降,由此还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金融“潮水效应”的产生。这正如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今年4月1日发布的季度经济报告中警告的那样:“我国经济正处在十字路口,如果调控不当,经济今年胀,明年滞。”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
经济下滑不利有效解决通胀
我国的发展需要经济高速增长支撑。当前,我国仍是一个绝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仍然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积极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才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增加环境保护、教育卫生与科学研究等公共开支,改善社会环境,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日子好过一些,为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保持适度通胀有利于最终解决通胀。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的高增长往往伴随着高通胀,抑制通胀往往伴随着经济的下滑。但在实践中也不尽然———从总供给的视角长期来看,总供给量并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而取决于经济体的资本、劳动及用来把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而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的预期时,由于错觉、粘性工资或粘性价格的作用,供给量就背离了由各类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当物价高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低于其自然率。其次,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的理论,一定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并能降低失业率。再次,自世间始有货币以来,按照“供给学派”的说法:为了满足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与经济繁荣,某一阶段适度的通胀肯定是必需的。适度的通胀,可以增加供给,抑制需求,从而达到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最终消除通胀的目的。因此当前可能出现的经济下滑趋势非我们所愿,必须予以校正。
解决新“双防”的政策建议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起到更大作用。扩大对农业、农资生产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环节的补贴额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通过增加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等社会性支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用于灾后重建的财政支出,根据规划进展及时拨付资金。对灾区生产单位的增值税、消费税及相应的城市建设税费实行减征。通过税收优惠安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对捐助和援建企业实行相应的减税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财政贴息。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家到灾区投资建厂,扩大就业。
货币政策要相机灵活抉择。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国际“热钱”持续涌入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须坚持总量从紧,坚持以数量型政策工具为主的策略。货币政策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灵活调整,在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和防治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点。公开市场操作应灵活掌握资金回笼力度,积极配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操作来达到调控流动性目的。信贷政策在坚持严格额度管理的同时,应根据直接融资受阻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间接融资信贷规模,定向用于灾后重建和支持企业技术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的市场环境已形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财政政策要加大引导力度,将市场压力转化为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动力。增租与收利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减税是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一增一减的政策搭配,可缓解资源税对企业成本乃至产品价格的影响,减轻资源税对通胀压力短期内的推波助澜作用。同时可有效遏制上游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提高下游企业的利润,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循环将更加合理。
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一要加强外汇监管,尤其是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与管理。二要避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过快、幅度过大。三要密切关注美国汇率和利率政策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跟踪越南等周边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四要在热钱大规模撤出时,启动资本管制的应急措施,包括征收外汇兑换的“托宾税”,延长国外资金境内停留的时间等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五要通过区域货币合作的框架倡导东亚国家联手防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