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粮价何去何从牵动CPI神经

来源:证券时报媒体 作者:魏曙光 2008-07-10 10:4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胡锦涛主席日前有关“不应把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的言论和八国峰会对全球粮价的强烈关注,让我们再次直视人类面临的3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有8亿多人挨饿,近亿人面临死亡威胁,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和因之发生的社会政治动荡。各方如何加强合作并采取切实措施维护粮食安全,不仅关乎世界经济的长期走向,也对缓解我国的“CPI之痛”起着关键性作用。粮食价格何去何从,对我国下半年CPI增幅能否持续回落至关重要。
  粮价上涨加大各国通胀压力
  在国际粮价高涨的情况下,农户种植热情空前高涨。据美国农业部6月供需报告,全球2008-2009年度小麦、玉米、油料的预期产量和库存均再度调高。市场预计,整个农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将迅速上升。
  然而,即便供应如此快速增加,但是考虑到国际粮食储备已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够维持53天,全球粮食供求形势依然偏紧的局面仍将持续。截至2008年6月,相对于年初,国际小麦、大豆、玉米分别上涨58.60%、113.18%和68.97%。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表示,2009年至2010年间,全球粮食价格可能因产量提高而出现小幅下降,不过总体上看,粮价高企的局面会持续到2015年左右。而且在全球通胀压力增大的情况下,2008年下半年全球粮价再次大涨已难以避免,预计上升幅度可能在10%以上。
  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给各国带来沉重的通胀压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MSCI新兴市场指数(摩根史坦利公司于1987年底编制)成员的25个国家的平均通胀率,已经从2007年1月的3.4%上升到2008年4月的6.4%,而这25个国家里,已经有九个国家的通胀率冲过了10%的消费者心理防线。
  国内粮价稳定利于熨平CPI涨幅
  在这一轮国际粮价大幅飙升的时候,中国实行的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以及充足的储备,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
  中国的粮食供应充足是价格不会快速上升的基础。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7年底,粮食产量超过5000亿公斤,而国内粮食消费量5100亿公斤左右,基本能够自足。由于中国粮食生产已连续多年获得丰收,近年国家粮食库存保持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
  东方艾格农业资讯公司分析师认为,即使不考虑当年收购量,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库存也可以满足一年多的销售。同时,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对稳定粮价也起到关键作用。
  针对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价格不断飙高的压力,中储粮总公司已数次集中抛售小麦、稻谷、中央储备玉米等粮食作物。今年3月26日至27日,中储粮总公司向市场投放了最低收购价小麦443.88万吨,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实际成交只有68.41万吨。但仅此一举,使粮食价格比前一交易周的价格下降了5元/吨。
  也有专家认为,抛开上述国内较小的粮价涨幅,粮价波动对通胀影响不大。据中信证券测算,2007年食品价格占CPI比重约为32.8%,粮价占到CPI中食品价格约18.7%。如果粮价上涨1%,则CPI将上涨0.06%。
  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内粮食价格仍然面临进一步上扬的压力,中信证券报告认为,农业种植成本提高也抬高了粮价的运行空间。不过考虑到增产因素和政府管制等影响,粮价上涨应该可以控制在10%涨幅之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