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需求减弱已初现端倪
1、外需贡献率出现下滑,净出口比重明显下降。从使用方面看,最终消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净出口则大幅回落。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大幅回落23.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从使用结构看,消费和投资比重均有所上升,净出口比重明显下降。一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重为7.1%,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2、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外贸顺差过大的情况有所改变。内外因素交织加剧了中国出口困境,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234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进口5675.7亿美元,增长30.6%。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
6月份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虽然是今年以来月度最高,但鉴于去年6月外贸顺差较高,达到269.1亿美元,因此比去年同期仍然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
3、国有企业进口增长显著,贸易结构有所改善。今年以来,国有企业进口增长显著,上半年国有企业进出口3013.8亿美元,增长3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4.4%,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2.7亿美元,增长16.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8.2%;进口1801.1亿美元,增长45.2%,高出同期总体进口增速14.6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31.7%。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步伐明显加快,主要品种进口均价大幅上涨。上半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840亿美元,增长69.9%。其中,进口铁矿砂2.3亿吨,增长22.5%,进口均价132.6美元/吨,上涨77.4%;进口原油9053万吨,增长11%,均价717.7美元/吨,上涨67.3%;进口成品油2101万吨,增长16.4%,均价758.9美元/吨,上涨77.3%;进口煤炭2155万吨,下降20.4%,均价66.9美元/吨,上涨43.7%;进口大豆1723万吨,增长24.4%,均价584.1美元/吨,上涨78.3%。同期,进口工业制品3835.7亿美元,增长17.5%,占同期进口总值的67.6%。
上半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0.5%和32%,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6.9%和28.8%,再创历史新高;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4.5%,增幅有所回落,对欧美出口趋于平稳;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3%,在贸易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幅回落,原油、成品油、煤、焦炭、钢坯等出口量明显下降,生铁、铁合金、电解铝、皮革等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也大幅下降。
外需下滑趋势将难以改观
1、出口前景不容乐观。从发展趋势看,美国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减速,外需放缓,加上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生产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将成为事实,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7年放慢1.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0.5%,放慢1.7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1.4%,放慢1.2个百分点;日本增长1.4%,放慢0.7个百分点。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汇市、股市、债市、期市及商品现货市场都受到冲击,这都对各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以上因素决定了我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这一趋势在今、明两年由出口贡献的需求增长会有所微弱,甚至出现负值。
2、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效果将集中显现。近年来,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国家陆续出台了包括强化紧缩性出口政策、扩大禁限类商品范围、实施扩大进口战略、下调进口暂定税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此外,出口退税下调及外部环境恶化等内外因素交织,将会对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一系列调控措施累积效应的逐步释放,成为贸易顺差规模缩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口减缓和进口提速态势。进口增速达30.6%,超过同期出口增速8.7个百分点。
3、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将会继续抑制出口,促进进口。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显著加快。截至6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达到1%,折合成年率为12%。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对出口不利,但能够节省进口产品的购买成本,对进口有利,部分原来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纷纷增加进口业务比例。今后人民币仍然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都可能降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将导致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受阻。今年1季度,全球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多达17起,涉案金额高达19.1亿美元。同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借产品安全问题频频向“中国制造”发难,导致蔬菜、水海产品、玩具等产品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三者合计拉动同期出口增速下滑0.3个百分点。
总之,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出现同比下降,是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预计今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仍将延续出口放缓、进口增速格局,贸易顺差迅猛扩张势头以及贸易失衡矛盾将得到逆转。
内需将支撑外需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在外部需求有可能进一步收缩的背景下,如内需增长亦不乐观,净出口减少将对整体经济增长产生很大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国内需求旺盛,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出口增速减缓带来的负效应得到了一定的缓冲。今后我国进口增速将会继续快于出口,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进口实物量的增长速度还要大一些。进口增长速度越快,说明国内需求十分强劲。
从国内情况分析,扩大内需的战略已见成效。2008年,内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明显,同时,“政府换届”、“奥运景气”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三大新动力将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尚好,外汇储备规模大,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抗金融风险能力增强。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了逐月加快的态势。消费、投资的增长速度差距正在缩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已从过去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逐渐转向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的局面。
可以说,我国内需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减轻了美国经济大幅减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为扩大内需和加大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提供了基础条件。
消费加速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从中长期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将持续保持。近三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2.9%、13.7%和16.8%,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今年一至五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1%,但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增速高于上年同期,如考虑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因此,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十分明显。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高增长已逐渐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
保持内需驱动力仍需作出巨大努力
宏观政策的调控目标是创造内需与外需。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强化中国内在经济动力的作用,让消费来减轻外需减弱的压力,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领域宏观调控的重点,应巩固来之不易的消费上涨势头,注意维护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强化收入预期和弱化支出预期,确定灵活的价格机制,给消费者创造敢于消费、愿意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良好环境。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虽然要保持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非一日之功,但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内需方面,除了提高消费需求水平,一个重大选择就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东亚地区各发达经济体在人均3000美元阶段的时候,城市化率都在75%以上,中国目前则只有40%。目前城乡人口消费相差3倍还多,因此城乡人口结构的改变不仅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必走的一步,也是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还可以通过推动城市化大量消化掉国内过剩的重工业产品。
在开放战略上,不仅要重视“引进来”,更要注重“走出去”,以逐步形成“双向”良性循环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方式上,要注重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资源性、高新技术产品设备的进口;在引进外资上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在对外方式上,要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以提高出口质量为主;坚持推进“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的范围和规模。在宏观层面上,不仅要注重协调国内经济,更要注重协调国内经济和涉外经济的发展。
要灵活运用贸易政策来引导进口。进一步出台新的鼓励措施,特别是对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仪器、材料的进口,由于我国这些产品总体上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大力引进这些设备应当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
要积极开拓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既要努力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管制和限制,实现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多样化,适当降低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更要大力推动和鼓励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逐步实现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
要把稳定汇率、股市和楼市,遏制热钱炒作和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妥善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巩固经济基本面。目前更重要的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振居民的投资信心,保持投资者的利益,使股市真正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