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宏观调控基调不会明显改变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高建锋 2008-07-18 07:5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专家预计,面对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的“高增长、高通胀”答卷,三季度宏观调控基调不会明显改变,但政策操作灵活性可能增强。
  调控基调:防止通胀难改变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将“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今年3月29日,国务院印发的《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
  鉴于今年经济增速已较大幅度回落,自5月份开始,中央文件就不再有“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提法。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认为,这意味着“双防”已变为“单防”(防通货膨胀)。
  对于三季度的宏观调控基调,申银万国高级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当前通胀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合理水平,这种格局决定了宏观调控的基调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即仍然会是以“防通胀”为核心,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日前召开的全体会议也表示,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货币政策:咬定从紧不放松
  “放松货币政策将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中国自身通胀压力仍在高位,以及美国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渐小,都将使得中国货币从紧态势不变。
  他认为,中国正面临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高企并存的困境,宏观调控需要合理的政策组合——紧货币防通胀,适度宽财政防滞胀。其中,从紧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信贷控制还将持续,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央行将通过数量型工具努力使全年货币增速控制在16%左右;但利率的使用将更为谨慎,今年至多加息一次;人民币升值速度将有所放缓,全年对美元升值10%。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林朝晖也认为,今年全年经济增长仍有望保持在10%或略高水平,在经济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通胀压力仍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从紧。“管理层主要通过总体稳定、结构调整的政策来应对复杂的经济局面。预期政策大局的改变,譬如明确摒弃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到形势进一步明朗化的四季度才有可能。”李慧勇说。
  潘向东则表示,在下半年继续保持货币政策从紧的同时,在政策操作上对有些风险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采用信贷适度放松和财政方面进行适当支持,做到有保有压。
  财政政策:适度放松防下滑
  潘向东表示,在货币政策从紧的条件下,要防止经济下滑过快,财政政策应该会有所作为。特别是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下滑,但财政收入增速却达到30%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在确保经济增长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继续加大对农业、社会保障、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财政投入;其次,在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方面进行改革,做到还富于民;第三,为未来通过财政刺激经济发展做准备。
  哈继铭认为,财政政策将“结构性扩张”,既可缓冲经济下滑,又有利于经济转型。在税收方面,预计政府可能有选择性地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个人所得税负担也有可能调整;到明年,如果投资增速下滑显著,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可能加快,这一转型既是税制进步改革,又可提高投资积极性。此外,在能源价格逐步正常化的前提下,政府可能适时推出资源税。
  在支出方面,政府对基础设施与廉租房可加大投资力度。此外,政府仍将对农业加大投入以鼓励农业生产,尽管其短期效果不明显,但长期仍将起到积极作用。而在能源和食品价格继续上升的局面下,对于低收入人群的补贴还将增加。
  哈继铭还表示,物价管制将逐渐放开,能源价格将继续正常化。这一进程并不增加“额外”的通胀压力,而只是使目前的隐性通胀得以释放。能源价格的正常化长期来看可以降低需求、减轻通胀压力,但短期必然伴随货币紧缩政策以及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