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CPI同比上涨7.9%,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提出,下一阶段,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见,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将得以保持。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当前经济增速回落仍在“正常区间”,但经济指标回落背后隐含着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疲软的隐忧。由此,宏观调控的思路在保持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或许会发生一些微调,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政策将成为下一步调控的选择。
首先,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不景气,近期美国房贷机构再次爆发危机,使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加大。如果国际环境继续恶化,将影响到进出口这驾马车的功率。有关专家预计,全年外贸顺差同比下降10%左右,净出口下降将成为今年经济减速的最大因素。
其次,物价上涨对居民购买力的侵蚀,资本市场调整导致的负财富效应显现,油价等资源价格的涨价预期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从而使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降温,可能导致下半年消费这驾马车动能减弱。
另外,投资方面预期出现的换届效应不显著,反而是出口降温导致了与出口相关的投资活力减弱,而房地产、汽车、旅游等行业景气下滑也可能使一系列内需导向性产业投资预期回报下降,这样最终将会使社会自发投资愿意下降,因此,投资这驾马车也并不稳定。
由此可见,“三驾马车”都存在一定的隐忧,而与此同时,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越来越多地影响物价的走势,宏观调控需要一手压通胀,一手抓增长。
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控制房地产暴涨等方面已开始显效,从央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上看,6月份货币信贷增速双双回落,一方面说明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资金供给紧缩。
可以说,货币政策对回收过剩流动性、抑制需求性因素导致的物价上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总量从紧的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错杀”了一些行业,使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前5月东部地区经济增速趋缓,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部分地区企业亏损面正在扩大。
但在当前热钱涌动、物价水平高企的状况下,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需“从紧”已为多数专家肯定。分析人士认为,下一阶段在货币政策从紧的基调下,应更重视差别对待,比如,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实行差别准备金率,慎重对待总量性政策,如加息、普遍提高准备金率等。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灵活主动,扛起结构调控大旗。特别是当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财政政策就应该有保有压地进行结构性扩张,比如,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提高低保人群的抗通胀能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另外,还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减税政策,如,停征利息税,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