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油价跌了,金价跌了,期铜期锌跌了,玉米大豆也跌了……
尽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上周在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未来通胀的趋势,总的来看还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但坊间已经有了通货膨胀压力缓解的预期。业内人士甚至开始预测,宏调政策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微调。
石油和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一直都被认为是本轮全球通胀压力的“罪魁”。我国由于自身石油和粮食消费大国的特殊身份,受其影响不小。李晓超在列举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几大因素时,国际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粮食的价格上涨就被认为首当其冲。不过,近段时间以来,上述最为突出的因素正发生着新变化。
首先是国际石油价格。上周以来,国际原油“疯牛头”突遭重创,纽约市场油价在上周4个交易日里已累计下跌16.3美元,周跌幅达到了11%。本周延续跌势,昨日收盘价格已经创下近7周新低。“国际油价泡沫正在破灭!”看空的分析师甚至认为,近期油价的大幅波动已经反映了市场对于处于历史高位的油价得不到真实需求支撑的担心,一旦美元企稳或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缓和,油价可能会跌到100-120美元区间。
除石油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历来为关注通胀人士所重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日前就特别强调美联储必须密切关注有关通胀的信息,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对整体通货膨胀的传导及通胀预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上周多种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无疑让生活在高通胀压力下的老百姓喘了一口气。如芝加哥玉米期货上周五继续大跌,玉米9月合约周跌幅达12%;大豆也未能幸免,上周大豆8月合约跌幅达9%,郑州白糖期货跌幅更猛,已经创下近两年来新低;其他商品期货价格如黄金期货、期铜、期锌自上周以来也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在国际农产品价格调整的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则传来了好消息。据介绍,初步统计,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2041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增长2.6%,连续5年增产。“从目前来看,夏粮的增收有利于稳定我国粮食价格,对平抑粮食价格有很大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秉龙分析,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夏粮丰收使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的中国在高通胀压力面前显得更加从容。
由于上述影响我国通胀的外围因素正在往好的方面转化,这也让经济界人士产生了国内通胀压力一定程度上将继续缓解的预期。业内人士表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在短期内出现了新变化,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有利于国内宏观调控的操作。
“当前我国的通胀都是输入型的,国际油价的下跌有助于减小通胀压力。”不少经济界人士持有这样的看法。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的观点则更乐观,他上周末在深圳表示,A股能否强力反弹的两大因素———油价大幅下跌和通胀减速都已经出现,我国CPI增速下降的态势不会改变,并预计宏观调控政策年底会出现松动。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他在最新发表报告中表示,通胀预期减弱、PPI向CPI传导能力弱于预期、全球经济将持续放缓等因素,都表明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通胀压力已经比年初有所减弱,他甚至认为实体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已经超过了通胀风险。在此背景下,马骏建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可考虑予以适度放松,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也可考虑放缓。
与拥有QFII背景经济学家一致乐观的态度稍有不同的是,国内的经济学家大多比较出言谨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就表示,外围因素转好对我国通胀形势的影响比较有限,主要还是要看国内因素。他同时表示,从决策层最近频繁到沿海省份调研经济情况来看,有可能宏调政策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微调,但具体时间还很难说。
对于李晓超在发布会上提到“下阶段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郭励弘表示,这表明,在接下来的宏观调控里,应该暂时不会有更紧措施出台,最多只是保持现行从紧政策的延续性,而预见性和灵活性的字面表达则让市场有了想象空间。不过,他认为,下半年严控通胀的任务仍然很紧。
事物的积极因素出现总是很容易激起大家更乐观的联想———比如乐观的网民就认为,2008年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经济成长变慢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而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是弱势美元主导下持续高涨的原油价格,最近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无疑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这一预期得以延续,对中国经济来说,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