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型通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本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当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就会通过本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决定了输入型通胀压力渐趋刚性,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化加快推进,我国对能源等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且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八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0%;一些重要工业原料的消费量也居世界前列。因此,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更紧的供给约束,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治理通胀压力的难度。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的形势下,我国商品进口额大幅度增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一般贸易进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5.4%。其中,出口增长24.8%;进口增长48.7%,进口大于出口23.9个百分点,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在进口商品中,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领域,这部分需求具有较强刚性,呈现价增量增的态势。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外贸的快速增长令人欣喜,同时也更需要清醒。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进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升高,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加速度上升,所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已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60%,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至20%的范围。国际通胀对我国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传导。
从发展趋势看,上游产品价格上升较快,会经过大约半年左右的传导期,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上,对通货膨胀产生成本拉动的压力。
今年几个月,我国物价形势面临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的上涨压力仍然不容忽视。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的对建材等的需求,也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一些新因素。因此,当前仍要把防治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输入型通胀仍将是我国有效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防范重点之一。
当务之急是要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提高准备金率等来达到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同时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使人民币以主动、渐进、可控的方式升值。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有利于控制价格进一步上涨。要注意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世界初级品和能源价格走势,扩大重要物资的进口,减少“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
各级政府尤其应注意进口替代型产业的发展,诸如替代型能源、机械产品等在现实压力下,通过大力发展国内相关产业,从而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风险,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困惑。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这其中,各级政府尤其应注意进口替代型产业的发展,诸如替代型能源、机械产品等,扩大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尽快建立起能源储备机制。
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环境价格改革;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实行从紧货币政策,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为需求拉动型通胀。
对供给而言,政府可以动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国外丰富的油田、矿山等,进而可以通过资源价格的上涨补贴下游成本的上升;另外则是控制需求,政府可以考虑使用外汇储备对那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企业给予补贴,同时对企业购买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实行补贴,这样既可以鼓励企业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缓解央行的外汇储备压力,还可以防止人民币加速升值所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
要加大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国内消费的增长,从而减少对国外消费市场依存度过高的状况以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的制约。
从长期看,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国外资源性产业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改善外部失衡,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适时补充石油储备,建立其他重要资源储备;大力发展期货市场,扩大我国在资源定价方面的自主权和决定权。
(作者系国家权威机构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