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7月份的CPI和PPI数据。其中,7月份CPI同比上涨6.3%,涨幅继续回落,而7月份PPI同比上涨10%,比6月涨幅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CPI与PPI走势的背离,令分析人士对我国通胀后期走势产生分歧。部分人士认为,后期通胀逐级回落已经属于大概率事件;但也有分析师对长期通胀压力表示忧虑,认为PPI仍将维持高位,向CPI传导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视。
CPI涨幅短期回落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4月、5月、6月、7月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8.5%、7.7%、7.1%、6.3%,近三个月连续环比回落,幅度分别为0.8%、0.6%和0.8%,保持较快回落的态势。
近期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回落,在CPI的“商品篮子”里,食品的比重占33%以上,近两年食品价格经历了较快上涨,从而主导了CPI的走势。国泰君安分析师姜超指出,截至8月上旬,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8月份的同比涨幅均降至7%,比7月份大幅下降了3%左右,这意味着CPI 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也可能有较大降幅。与此同时,多数非食品价格的涨幅均保持了相对平稳,他预计8月份的CPI有可能降至5.1%。
不过,中投证券分析师曹雪锋、罗惠良指出,事实上核心CPI(扣除食品)上扬趋势并未改变;由于PPI对CPI尤其是核心CPI的传导通常需要3-6个月的时间,随着PPI不断创新高,核心CPI还有上行动能。在未来食品和农副产品价格逐渐稳定的情况下,核心CPI在左右CPI趋势中的作用相对更加突出,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PPI走势和传导引发分歧
CPI数据持续回落,似乎让人们对通胀形势有了乐观起来的理由,但同期PPI数据的高企及CPI与PPI走势的背离,却又给人勒上了一道紧箍咒。相对于CPI近几个月的持续回落,7月份PPI反而环比上涨了1.2个百分点,同比增幅达到了10%的历史高位。对于未来PPI的走势及其可能对CPI造成的影响,分析师们的看法也有分歧。
姜超给出的判断较为乐观,PPI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他认为,8月上旬有6大类的价格均出现环比下降,其余3类涨幅比前3个月有明显回落。由此预测8月份PPI的环比可能下降0.3%,同比涨幅降至9%。未来即便PPI保持每个月0.8%的环比涨幅,PPI在年内仍不会创出新高。
由于价格管制制约了成本价格的往下传导,近期国内PPI对CPI传导作用有限。曹雪锋、罗惠良认为,成品油价格和销售电价在奥运后可能会提高但不会完全放开,对CPI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很大。但他们同时指出,本轮PPI上扬的背景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虽然近期随着美元企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但由于存在滞后效应,前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大约有2个月的滞后期。因此,PPI在三季度还可能会继续上扬。
而凯基证券的看法则较为谨慎,认为短期内PPI高企可能不会明显改变CPI回落的态势,但如果PPI持续维持高位,对CPI的影响将逐步加大。因为企业最终仍只有通过提价来抵抗成本的上升。另外,在CPI压力逐渐趋缓的形势下,资源价格改革可能启动,也增加了通胀中长期上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