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8,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这已是今年连续3个季度逐季回落。此外,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点和19.2点。两个指数的双双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预期不佳,表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存有顾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将减弱。
居民消费信心偏低是由各种深层次原因造成的。现在,当扩大内需成为“保增长”的主要渠道时,该采取怎样的系统性措施来保护和促进消费的增长势头,我们需正确面对和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一,加快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步伐。国人的后顾之忧有三大件:养老,医疗,住房。只有解决了这些让人天天忧心的问题,大家才有信心去消费、 去投资。只有进一步消除国人在上学、看病、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消费意愿才能得到最彻底的释放。尽管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也是一条见效最快的途径。没有可靠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让人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居,拉动内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二,改善涨价预期,慎重出台调价措施。今后在调整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种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此外,通过财税手段来拉动消费,则是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不妨设定与CPI联动的补贴参数,一旦物价超过警戒水平,就立即启动低收入人群的补贴。我相信有了这些财税措施保障,中国国民积蓄已久的消费欲望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三,优化消费环境,营造一个让人放心的消费环境,是提升公众消费意愿的当务之急。以质量立国,品质立国,这是民族品牌的根本出路,也是解除消费信心的危机,更新外界对中国人生活状态想象的根本出路。尽管这条重建之路将相当漫长,但却是在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最重要的教训之所在。所以,如何加强市场监管,如何让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尽快颁布实施,也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
四,稳定居民的财产增长预期。建议当前采取非常规的调控措施(如保值储蓄),解决日益突出的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问题,改变居民的通胀预期,稳定居民的储蓄消费行为。眼下可以考虑的措施有:改革优化税收制度,适当减税,切实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严格限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改变股市“圈钱”的行为;为兼顾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税收制度作灵活、富有弹性的调整;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范围,调整边际税率;适时调整消费税的覆盖范围和税率,以差别税率强化消费税的调节功能;还可以考虑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减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