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保持金融稳定,而要在美国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做到这一点,既要求我国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改进银行制度和监管制度,更需要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创新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银行业稳定是重中之重
金融业是全社会货币资金提供的枢纽,是经济稳定的保障,也是资本市场稳定的前提。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有主导性地位,银行信贷融资占企业融资比例的80%。因此,保持银行业稳定经营、防范风险对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保持银行业稳定,首先要合理控制信贷投放,改善贷款结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目前银行贷款结构、投向比较合理,但个别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投放比例较高,存在局部的风险隐患。贷款投放集中度过高,会使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
同时,银行还需要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郭田勇认为,从银行间市场看,银行运行较为稳健,但也有部分机构存在流动性趋紧问题。要高度关注部分中小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变化情况,及时化解风险。
郭田勇表示,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大幅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占比增幅较大,盈利结构有所改善,但利差收入仍占主导地位,中间收入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利差收入过高,也容易形成信用风险,需要扭转银行收入相对单一的情况。”
分析人士表示,在货币政策放松、部分中小银行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未来下调利率及准备金率还存在较大空间。同时,还需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完善贴现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明显增加。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由于中资机构购买海外资产数量较少,遭受的损失较为有限。我国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从此次危机中学到了“维稳”这重要一课。
首先,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能距离太远,并且新兴市场的金融自由化要与承受能力相匹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说,“新兴市场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应该与经济发展程度、经济调整的弹性和能力,特别是金融体系风险防范的能力等承受能力匹配,而不能够超越。否则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不能自救。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国际地位来拯救市场,欧洲可以通过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来拯救经济,可是新兴市场国家是做不到的”。
其次,我国仍需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此前曾表示,中国需要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她说,未来我国需要从三方面进行金融改革:一是解放企业和个人运用金融工具的自主权;二是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真正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的金融活动应从严管理,不涉及众多金融机构的一些非银行的信贷活动以及私募范围的活动,应该创造条件鼓励;三是在控制货币的情况下,一定要搞活金融。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经济学家樊纲等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金融创新应鼓励“交易先于制度”的原则,肯定了在审慎监管、完善制度的同时,金融机构加快创新的重要意义。
央行《2008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明确指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和创新,可改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转变业务增长方式,更好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可将流动性引导到目标行业、领域和地域,改变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的局面,有利于改善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
此外,推进金融创新,需要高效的外部监管体制相匹配。在目前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保增长”后,几大财经部委构建的部际联合机制还需发挥更多作用。
拓展外储使用渠道和方式
关注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合理使用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也是保持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
郭田勇表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确存在结构、比例过于集中的问题。未来随着美元的贬值,这部分资产也将面临价格贬值的问题。因此,“未来还需要对外汇储备投资逐步进行改革,在优化存量的同时,对外汇储备增量的投资要扩大投资币种和产品类型。”
郭田勇还强调,现在还不能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这一方面不利于全球联合采取措施维护市场稳定,另一方面现在抛售美国国债可能价格也比较低。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收支监测分析,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检测预警体系。同时,还需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汇率市场参与主体,使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