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海外投行纷纷唱空中国经济,他们对四季度以及明年国内经济形势忧心忡忡,一些悲观的预测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趋势依然可期,保8%争9%没有问题。
不可低估扩大内需的作用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是以内需为主导的,即使外需下降,通过扩大内需能够部分弥补其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各种有利条件都已具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第二,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农民向城市流动、迁移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第三,中国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不断向信息社会转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消费国和排在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使用国。第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带动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和加速发展。第五,各类新兴消费增长点迅速增长。2000年至2007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城镇非正规部门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8.2%,相当于GDP平均增长率的3.4倍。总之,只要扩大内需的潜力能够充分挖掘,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是不成问题的。
出口对增长仍有较大贡献
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行趋势,但我国出口固有的成本优势仍在,贸易顺差下降并不意味着净出口对今年我国GDP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从实际贸易量看,今年前九个月,我国实际出口量增速在13.3%左右,而实际进口量仅为9%左右,实际出口量增速高于实际进口量增速,也高于GDP增速。因此,从不变价计量的GDP核算看,今年前九个月我国净出口仍对我国GDP增长具有正的拉动作用,而且贡献度不低。只要我们能及时进行出口转型,调整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和外贸地区结构,出口就不可能出现负增长。
实践表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增长43.1%,对韩国增长41.8%,对东盟增长28.4%。那么,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持我国对巴西、印度、东盟等发展中新兴市场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能够帮助我国弥补对欧美市场出口少增的部分。为此,我国应当继续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引导和支持企业稳定进出口和加快结构调整,努力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也要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潜在市场,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
保增长组合政策将持续出台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笔者之见,政策方向应当是: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为有效避免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政府会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降低企业税负)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个人税负)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改善民生。其次,除继续增加对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投资外,还应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投资,加以改进。另外,从地区协调发展而言,对中西部地区也需要大量的投资。实际上,上述表述都已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得以体现。
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适应实体经济需要。目前,为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央行果断启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措施: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这几种政策措施的交替、配合使用,一定能使其达到与实体经济的需要相适应的水平。
以加强制度建设来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加强有利于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制度性建设。完善能源环保政策、竞争政策、技术政策和功能引导性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要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制定鼓励资源性产品进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用汇限制,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性投资和金融投资。根据居民、企业、地方的实际承受能力,加快改革资源价格体系,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除不可再生资源行业需实行必要的规模控制外,其他行业应淡化规模控制,尤其是对竞争性行业更要减少微观经济指标的审批等。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高级培训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