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赤减税 积极财政料持续加力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倪铭娅 2016-02-03 03:49: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 倪铭娅

2015年财政收支数据日前出炉,业内人士分析,在经济疲弱环境下,2016年初财政支出将重回高增速,积极财政政策将持续,预计2016年财政赤字率将达3%。

提高赤字率

根据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计算,2015年实际收支口径财政赤字为2.36万亿元,约占同期GDP的3.5%,赤字规模较年初1.6万亿元的预算赤字高出约7600亿元。

光大证券(行情601788,买入)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分析,实际收支口径赤字与预算收支口径赤字差距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有1124亿元结转用于2015年开支;二是地方政府债从2015年转为余额管理,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还本部分为993亿元,2015年在1000亿元左右,意味着发新债还老债可以获得2000亿元左右的支出资金;三是财政存量资金盘活,估计2015年财政存量盘活资金在4000亿元以上。前两项资金来源均在年初预算中,第三项则为年内新增资金来源。

2015年3.5%的财政赤字率远高于年初设定的2.3%的预算目标。在此背景下,今年赤字率目标是否会提高?业内人士认为,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给出明确答案,要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

对于提高幅度,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红表示,2016年财政政策将继续维持扩张态势。预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赤字达到2.2万亿,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达到3%。考虑政府继续盘活存量资金,以当年收支计算的赤字率可能比2015年的3.5%进一步扩大。

徐高认为,目前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在3万亿元左右,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可能成为未来重要财政收入来源。随着年末预算约束的消除,经济疲弱环境下,年初财政支出将重回高增速,积极财政政策将持续。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表示,201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探底的第一年,也是近期最艰难的一年。在世界经济见底之前,中国经济还存在下行空间。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将进一步回落,微观运行机制将出现进一步变异。应坚持“财政挖渠,货币放水”的原则,建议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定向宽松,财政赤字率可以达到3%左右,总量达到2万亿元左右,同时,逐步将结构性减税转变为总量性减税,改革现有财政支付模式。

扩大减税规模

梁红认为,2016年减税将发挥更大作用。“营改增”将覆盖到所有行业,增值税税率有可能下调。由于经济增长和通胀仍然偏弱,税收增速仍将保持较低增长。土地出让收入在2015年经历大幅下跌后,预计2016年跌幅缩小,政府收入总量增速可能回升。

梁红预计,减税主要通过降低增值税实现。在具体减税安排上,一是通过金融、房地产、建筑以及生活服务业的营改增,预计减税2000亿元左右;二是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等,预计减税3000亿元左右,据此测算,制造业增值税率可以从目前的17%大致降低到15%左右,增值税仍然偏高。预计企业所得税不会进行调整,但个税起征点偏低,有上调的需要,企业缴纳的社保等也有下调的必要。

梁红预计,今年减税可以提升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如果增加的财政赤字主要用于支出而不是减税,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

加快发行地方债

加快地方债务置换,增加地方可用资金也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重点。

分析人士预计,2016年地方债置换与新增规模将达到6万亿左右。新增债券将增加地方可用资金,存量置换债则帮助减轻地方债务成本支出,利于稳增长。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组认为,存量债务在未来2至3年完成置换,意味着未来将提前置换未到期债务。预计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与新增规模总计约6万亿,春节前会有少量地方债发行,但集中供给或需待春节后甚至两会后。2016年地方债发行将更加均匀,且债务余额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发债的自主性将增加。

中债估值中心预估,2016年地方债发行会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50%至60%。业内人士称,在中央严控地方债务风险背景下,地方债再度扩容,存量置换债券是重点。新增债券额度仍会谨慎控制,地方政府资金来源除了借力地方债,还得综合运用其他投融资手段,如通过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

在地方债发行力度加大的同时,城投债发行也再加速。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是城投债主要投资行业。

徐高表示,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的加大和城投债的加速发行,基建投资资金面将明显改善。2016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全年地方债发行额可能在5-6万亿元。同时,城投债发行持续加快,预计2016年城投债发行量将达1.8万亿元,将持续改善地方政府资金来源。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光大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