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随着安徽两会召开,全国31个省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已出炉。其中,山东、江苏、广西均将GDP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7.5%?8%,广东、浙江、海南均将GDP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7%?7.5%,上海、吉林将GDP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5%?7%,黑龙江将GDP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6.5%。
多地设立GDP具体区间目标,政府能够把更多精力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从而推进惠及长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未来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政府职能转变,都难以离开GDP指标。中国需要实实在在的GDP指标衡量各地的经济增长状况,在当前的统计水平下,GDP仍然是最能综合反映经济建设成就的指标。
正因GDP指标写进了太多的信息量,一旦某些环节出现漏洞,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最受人诟病的,莫过于统计的GDP增长率存在地方与全国的矛盾。虽然无法排除其背后的人为因素,但既是统计问题,就可以从技术上得到解决:优化原先的核算方法,得到可信度更高的数据,尽可能减少数据之间的冲突。目前,这一努力已在进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只要数据打架的事实还在,就说明国民经济核算的优化空间仍在。
地方GDP指标到底应该怎么用?某个基础很好的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已经得到大量释放,试问它还能维持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吗?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潜力较大的地区相比,发达地区即便增长率较低,也不能说明当地的经济工作没有做好。而对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且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说,较低的GDP增长率也可能已经是当地努力工作的结果。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仅仅用GDP指标来直接评价地方政府是远远不够的。
影响GDP的因素还有很多。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努力,还与国际大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个大环境―即使是中央政府层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被动应对,更何况是没有宏观调控权的地方政府。在单一的GDP增长率指标不足以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前提下,GDP的区间指标成了较为理想的选择。
区间调控指标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当地情况,但不能理解为给地方政府以更多的操作空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是个老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市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政府要对市场有足够的敬畏。
各地基础不同,面临的经济增长约束条件不同,设定不同的GDP区间指标是合适的,指标的纵向比较参考价值很大。但是,GDP区间指标的设定,更多反映的是GDP作为预测指标的一面。转型升级可能让经济增速慢下来,但不等于说经济增速一定会慢下来。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国企改革、放松规制、减税等也必须加快进行。改革旨在释放更多市场活力,让各种市场主体能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可以预期,只要改革到位,经济增长潜力将得到更多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