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广汽通过并购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但是并购所得的资源如何盘活,却在执行层面上一直困扰着广汽,而与中兴之间的纷争正是广汽快速扩张之后,出现弊端的一个反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乌龙事件。广汽中兴在新品牌招商过程中,内部资料不慎泄露之后,被传播到网上造成了媒体的误读。”要求匿名的岚豹汽车销售公司高管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农历春节刚过,一个陌生的汽车品牌岚豹汽车忽然成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头条。按照其招商手册上的说法,这个品牌只在中兴汽车的宜昌基地生产(中兴汽车的保定基地是商用车基地),这个基地为广汽中兴所有,它是三年前广汽与中兴的合资公司。
在业内还在讨论“广汽是否还需要一个自主品牌”时,2月19日,广汽集团正式澄清:广汽集团和广汽中兴均未直接或间接对“岚豹汽车”进行过任何投资或经营,广汽亦未授权“岚豹汽车”或“岚豹”品牌使用“广汽”标识。而广汽集团公关部在面对时代周报记者求证时,也作了以上的表述。
广汽集团的声明,恰似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了主演招商事件的中兴汽车脸上。
有业内分析人士对此评价,此举虽然错在中兴汽车的不谨慎,但是广汽传祺的强劲发展与广汽中兴、吉奥的无人问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从侧面反映出广汽集团的大自主战略仍然存在纰漏。
谁的岚豹
实际上,在猴年春节之前,广汽中兴便开始了新品牌的招商工作。春节之后,一组“广汽(岚豹品牌)招商”的H5页面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页面中的内容不仅明确了岚豹的品牌口号“行于风岚、其捷如豹”,同时也详述了该品牌旗下未来三年的产品规划,即新的品牌将会拥有三个生产平台,分别是C12、CP2以及GX平台,“广汽岚豹”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车型将是诞生自CP2平台上的一款5座SUV。另外,新能源SUV、B级轿车、B级以及大型SUV等车型都在规划日程上。
就在广汽中兴体验着由互联网传播带来的关注时,广汽集团于2月19日对外宣布,岚豹汽车与广汽集团毫无关系,并表示对岚豹汽车的来龙去脉毫不知情。
广汽集团公关部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近期有部分媒体就“广汽集团规划岚豹新品牌”的报道,文中提及“广汽将打造全新品牌‘岚豹汽车’已开始进行招商,未来有望替代现有的广汽中兴,成为广汽集团下属的全新乘用车品牌”等内容,与事实不符。
“双方在品牌和营销架构的设计上存在分歧,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结果媒体的解读跑偏了。”对此,中兴汽车销售总经理郭俊峰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据媒体报道,中兴汽车方面承认,岚豹汽车是在广汽中兴合作框架内规划的新品牌,但目前合资公司双方尚未就这一规划达成一致意见。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岚豹汽车虽然表面上是河北中兴汽车注册的新品牌,但其规划的车型所使用的生产平台却是原属广汽集团所有,是作为与广汽中兴合资的资本放在广汽中兴内使用。
而上述匿名的岚豹汽车销售公司高管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广汽岚豹”的描述并不准确,岚豹汽车从未以此进行过公开的宣传。“从官方的角度,我们对外说的都是‘广汽中兴岚豹’,从未使用过‘广汽岚豹’的说法。未授权的行为,我们不会去做。我们双方(广汽和中兴)是合作伙伴关系,不可能明知道这是会引起双方不愉快的话题还要去对外宣传,这是不可能的。”
着急的中兴
“这实际上是一个乌龙事件。”上述匿名的岚豹汽车销售公司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岚豹汽车是承担广汽中兴销售职能的销售公司,我本人就在广汽中兴内办公。”
对于网上传播的广汽岚豹招商方案,该高管表示不解,“目前朋友圈传播的那份招商方案不是我们的原件,在我们的招商会上,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广汽岚豹’这个词”。
按照他的描述,“岚豹销售公司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岚豹品牌目前仍处于在规划的阶段,一些媒体在报道的节奏上有所跑偏,应该是到下半年的时候我们股东双方(广汽与中兴)确定之后才会正式发布品牌。目前来说,推什么品牌还没有确定”。
该高管进一步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广汽中兴新品牌原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对于业内还在传播的“广汽中兴”品牌将被“广汽岚豹”品牌取代的情况予以否认,“我们目前仍然处于品牌规划当中,未来也有可能继续沿用‘广汽中兴’这个品牌,用一个什么品牌名称目前都是不确定的”。
而时代周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广汽集团方面求证,对方除了回应与岚豹的关系之外,并未对未来广汽中兴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做出回应。
有业内分析人士评论指出,根据双方的回应就能看出,在对待广汽中兴发展的问题上,中兴汽车显然要比广汽更着急。
资料显示,2013年11月,广汽集团与中兴汽车在湖北省宜昌市以40:60的股比合资设立广汽中兴(宜昌)汽车有限公司,从事汽车研发、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投资管理销售等相关业务。
据媒体报道,彼时中兴汽车投入巨资建设了宜昌乘用车分公司已经具备30万辆的产能,但是苦于没有乘用车生产资质迟迟不能投产,而通过与广汽集团的合作,中兴汽车从广汽获得了轿车平台,解决了生产乘用车的资质问题,作为代价中兴宜昌分公司更名为广汽乘用车宜昌分公司,其生产、采购、零部件供应均由广汽负责,广汽中兴只代理销售。
有趣的是,担任广汽中兴董事长一职的是来自“二股东”广汽集团的副总经理李少,而作为占有60%股份的大股东的中兴汽车,其董事长肖伟在广汽中兴中只担任副董事长一职。
在接下来的逾2年时间里,广汽中兴的发展远远无法与广汽传祺相提并论。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广汽中兴官网后发现,广汽中兴目前的在售车型仅有两款,分别是C3和GX3。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广汽中兴去年全年销量仅为2671辆。其全国仅有的渠道只有40余家,在这样的销售成绩与渠道压力之下,广汽中兴显然需要更积极的策略来促进其发展。
因此业内认为,无论此次招商事件是否被误传,都能看出中兴汽车对于当下与广汽集团之间合作存在嫌隙。对于广汽而言,之前快速扩张的存量还需要时间消化,但是急需乘用车资质的中兴显然十分眼红蒸蒸日上的自主乘用车市场。此次事件如何处理,将直接成为广汽中兴未来能否顺利走上正轨的关键。
快速扩张的隐患
自广汽中兴GX3上市之后,广汽集团“大自主”战略宣告正式成型。在2014年底的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首次对广汽“大自主”作了梳理,提出以两个中心、四个平台来推动旗下广汽传祺、广汽吉奥、广汽中兴三大自主乘用车板块的发展,实现统一生产、统一配套、统一销售,以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正是在“大自主”战略思维的牵引下,近几年来广汽通过并购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但是并购所得的资源如何盘活,却在执行层面上一直困扰着广汽,而与中兴之间的纷争正是广汽快速扩张之后,出现弊端的一个反应。
尽管中兴被纳入到广汽“大自主”的版图,但实际上,在广汽集团对外公布的产销快报数据当中,广汽中兴并没有位列其中,广汽集团自主板块只能查到广汽乘用车和广汽吉奥的销量数据。
虽然广汽吉奥榜上有名,但是销量也不尽如人意。去年其年销量仅为1.14万辆,同比下滑55.43%。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同样在2010年成立的广汽乘用车在车市寒冬中成功跑出,累计销售19.51万辆,同比增长44.85%。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广汽中兴、广汽吉奥虽然在名义上都是广汽集团的自主板块,但无论是在决策、投资还是研发经费等各个方面,其速度与所获得的投入程度都无法与广汽传祺相比,“对于广汽中兴这样的不是广汽当大股东的公司,广汽集团不可能给予和广汽传祺相当的投入,中兴汽车只能自求发展”。
无论是2004年版本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还是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把自主品牌和兼并重组作为重要内容。2013年年初,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还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国内汽车行业大集团亦纷纷响应。最开始打出“大自主”概念的东风集团,曾计划到2015年实现180万辆至200万辆的自主品牌乘用车规模;一汽集团的“十二五”规划中大自主是重要内容,计划到2015年整个集团实现销售4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200万辆;中国长安集团则规划,到2020年,长安汽车产销量将达600万辆,其中60%-70%为自主品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2015年的各项销售数据来看,各大集团在自主板块的销量远远达不到当初的预期。
有分析指出,发展自主战略的好处在于,以前只靠依赖合资品牌生存的汽车集团开始重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但弊端也很明显,在规模做大就能享受政府政策鼓励的利益驱动下,汽车集团在自主板块的发展上开始通过各种“走捷径”来快速扩大规模。
在自主品牌生存艰难的现在,汽车集团对于嫡系自主品牌的打造尚且费力不讨好,同时还要整合外来品牌或子公司的自主品牌,在规划上可以构建,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难以面面俱到,甚至容易沦为纸上谈兵。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各大汽车集团整合自主板块的故事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