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机构2017投资计划起底:港股配置比例大幅提升)
2017年各大机构的资产配置大戏已经拉开帷幕。
以“死硬派价值投资者”自居的投资经理大都申请将港股配置比例从之前的30%升至100%。“提高港股配置比例是不少机构的共识。”某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
随着两地“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2017年具有低估值、高股息、非人民币计价等特点的港股资产,将成为公募、险资等机构重要的资产配置类型,受到众多资金青睐,有望真正实现港股价值重估。
增加港股配置
对于大型投资机构来说,2016年尾与2017年开局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从2016年底开始,某信托公司信托经理陆敏(化名)每天奔波在产品路演的路上,备感疲惫。
“我最近向投资总监申请把投资港股的比例提高到100%。”陆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之前我们公司单只产品对港股的投资上限是30%,2017年希望有所突破。一方面,客户投资港股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港股估值确实便宜,长期投资风险小。”陆敏一直以“死硬派价值投资者”自居。
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洽谈产品发行合作事宜。作为有着十几年海内外投资经验的“海龟”,陆敏管理的信托计划业绩表现都算不错。他最近比较满意的一次投资就是2016年11月中旬在债市成功逃顶。“美国加息是我看空债市、开始做多港股的最直接原因。”陆敏分析道。
与A股相比,陆敏认为,2017年港股的投资机会更多。因为港股通标的多为低估值、高分红、高股息率的大盘绩优蓝筹股,相较于A股市盈率更低,投资价值突出。而且,临近年关,为防止大额新认购资金摊薄收益影响业绩,不少基金暂停申购。再加上QDII额度告急,预计部分大额资金将通过港股通布局港股。
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累计有6家信托公司获得QDII资格,数量是2015年的3倍。不过,其中无投资额度的信托公司占36.4%。在此背景下,投资港股成了不少信托公司的共识。
银行委外是“金主”
陆敏预计,2017年通过信托公司投资港股的资金会明显增加。
“其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委外’投资。”他说。所谓“委外”,顾名思义就是银行对理财、自营资金的委托管理业务。
根据申万宏源(行情000166,买入)(港股00218)(000166,股吧)的统计,仅在2016年一季度,银行投向标准化资产的主动管理类委外规模已经达到10万亿元。2017年,来自银行委外资金的规模增速可能会下降,但是整体规模仍会有所增加。而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是“输出”委外资金的三大“金主”。
几乎所有的大银行在2017年都会提高权益类配置的资金比例。某国有银行的混合策略类“委外”中,允许净值达到1.02元以上,可以将权益类仓位提高到30%至50%;净值在1元至1.02元,权益类仓位可以在20%;而净值低于1元,则是在20%以下。此前,仅有10%左右的权益类仓位。上述某大行资管部门2017年的委外规模将增加到5000亿元左右,为2016年的数倍。
2016以来,剔除年初股灾因素,整体而言,A股市场震荡盘整,传统主动配置基金、量化交易、对冲交易做法效果大打折扣,公募股票型基金2016年90%以上净值为负。所以,2017年增加港股配置也就顺理成章。
“考虑到当前宏观背景、汇率安排以及资本市场政策导向,可以认为港股投资未被市场足够重视。看好港股,首先是由于资本市场开放在加速推进,其次是源于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当前楼市处于高位,A股难有系统性行情,而货币政策依然保持宽松状态,美联储加息预期已被市场充分消化。”陆敏说。
谨慎乐观
人员储备和市场经验是横在港股投资机构面前的一道坎儿。
虽然和陆敏一样看好港股,但某私募基金公司合伙人老刘认为自己缺乏胜算的把握。
老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们给客户的投资报告里也着重指出看好2017年港股投资,有不少客户询问港股投资情况,但他们公司现在还没有真正做起来。老刘坦言,“之前尝试投资过港股,但不太成功。那个市场与A股完全不同,都是机构在交易,有时候会出现想卖出但没人买的情况。并不像A股,多数股票交投活跃。玩港股刚开始是要交学费的。”
不过,港股的投资价值显而易见。老刘举了个例子,小南国(港股03666)和湘鄂情是国内两大餐饮公司。湘鄂情2009在A股IPO,市盈率高达45倍;而小南国在港IPO,招股价介乎1.65港元至2.2港元,相当于13倍至20倍市盈率,已经远高于当时港股平均9倍市盈率水平。“那时A股市场IPO定价奇高。后来,湘鄂情在资本市场屡现跌宕,是值得反思的。”老刘说。
自2016年12月5日启动,深港通到2017年1月5日“满月”。据万得数据,这段时间内,深港通交投由首日的火爆逐渐趋于平稳,港股通日均使用额度为3.84亿元,深股通8.96亿元。从后市来看,深港通作用将逐步发挥,特别是南下资金有望放量。
沪港通方面,沪股通日均使用额度-0.63亿元,说明资金持续流出,而港股通日均使用额度为12.23亿元。
“港股投资未被市场足够重视。看好港股,首先是由于资本市场开放在加速推进,其次是源于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当前楼市处于高位,A股难有系统性行情。”陆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