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外来工的春运路——打飞的回家过年

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作者:王心昊 2017-01-24 03:27:4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95后外来工的春运路——打飞的回家过年)

[摘要] “社会上也曾对80后颇有微词。但汶川地震之后,一夜之间大家就又都说80后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已经走在春运路上,或是正在收拾行囊。摩托大军、一票难求的高铁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热点,然而这条或远或近的回家路与往年相比又有些不同,这3.56亿人次中多了许多95后蓝领青年的面孔,他们从珠三角、长三角往家前行,许多人选择了和父辈们截然不同的方式。

1月18日,佛山飘着雨。这座南国的制造业重镇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湿冷的天气提醒着城市里355万外来务工者,回家的日子近了。

拥挤不堪的绿皮火车,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高速路上动辄堵上几公里的长途汽车,这些都是外来务工者回家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大数据报告》显示,在2017年春运中,全国共将发送旅客3.56亿人次,其中超过75%的票均为普通列车客票,可见“绿皮”们还是外来务工者回家的首选。

尽管父辈们都乘着火车回家乡,但1996年出生的李月华,却已在一个月前就早早订好了回家的机票。

“方便,舒适,不用抢。”这个年轻人没有太多的迟疑就回答了时代周报记者的疑问。事实上,根据铁道部2016年得出的统计,春运中选择飞机出行的人次只占总人次的2%左右。对外来务工者而言,飞机出行仍是一个昂贵而快捷的选择。

“与父辈不一样的回家路,实际上是95后和父辈之间价值观不同的最大体现。”李月华的老板、佛山一家摩托车工厂的总经理余自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95后务工者的眼里,生活远比钱重要。”

“绿皮太辛苦,坐飞机回家”

在这家摩托车厂里,李月华穿着工作服外套,脸上还带着稚气。

“我是家里第一个接受记者采访的,回去我得好好和他们显摆显摆这件事。”这是这位不到21岁的安徽青年对时代周报记者讲的第一句话。

过去的两年里,李月华在这家佛山最大的摩托车厂中做钳工。也正是由于钳工这个专业,让他在这座制造业城市中备受青睐。“现在每个月工资有5000多元,还不算月底的绩效奖金和年终奖。”

谈起即将踏上的回家路,李月华掩饰不住激动和期待—不光因为他要搭飞机回家,还因为这也是他第一次飞机旅行。李月华这样解释自己选择飞机作为回家交通工具的原因:“我买的是1月20日回去,2月13日回来的机票,来回程加起来也就2000多一点。高铁一程也差不多800块钱。而且我没有坐过飞机,当然去尝试一下。”

事实上,就算在这家摩托车厂里,李月华也不是唯一坐飞机回家过年的人。

时代周报记者得知,这家工厂有近40名95后外来务工者,其中据李月华所知,同样选择飞机作为回家的交通工具的大概就有10人。

与此同时,“绿皮”(火车)仍是70后乃至80后务工者最优先选择的方式—比起飞机、高铁甚至长途大巴来,它都要便宜得多。时代周报记者走访时了解到,以佛山为例,从佛山开往湖南、江西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车次车票都已售空。

“2000多元也差不多是我半个月的工资,还是有点贵。”李月华还是有些心疼,“其实最便宜的还是坐‘绿皮’,大概也就200块。但从广州坐到安庆要差不多20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买到坐票。站20个小时啊,太辛苦,受不了。一年从头干到尾,回家路上还要遭这样的罪,我情愿花多点钱坐飞机。”

不敢让家人看到的iPhone

尽管期待着飞机旅行,但李月华并没有老一辈人对“过年团圆”的喜悦和期盼。

“感觉回去挺没意思的。家里太落后了,晚上八点多大家就上床休息,(我)不习惯。”李月华的家在安徽省安庆市郊的一个村庄,父母亲早年到广东打工,挣到钱之后回去从事家禽养殖业,过上了算得上小康的生活。

“最怕的就是过年那几天,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就是说我们这些年轻人的闲话。读书的问成绩如何,毕业的问你找什么工作,工作的问你找女朋友了没,有女朋友的就问你什么时候结婚,结婚的就问你什么时候要孩子,要孩子的就问你儿子上没上名校,考试成绩如何。反正总要把人问出点不好来,然后就开始给你教育。我有个表哥结了婚三年还没想要孩子,现在都不回去过年了,直接把家人接出来,在城里过年。”李月华口中的过年生活,与网络流行的各种段子毫无差别,以至于他的声调不自觉地提高了半度,“他们就是觉得为了你好,但从没想过我们到底要不要过那样的生活”。

到过城市的年轻人,尝试过改变乡村的生活方式。

李月华想在家里装宽带—这样可以用微信视频打电话,但父母舍不得一年几百元的宽带费。“结果我每个星期给他们打电话聊天,电话费都不止那几百块钱了。就这样,他们也还是觉得宽带用处不大。可他们却没有想过,没有网络,年轻人可是一天也活不下去。”

李月华说着,摇了摇手里的iPhone 7 Plus继续说:“这个我带回家都不敢让他们看见,他们看见肯定又不由分说地说我浪费钱。可是我花自己的钱,不去偷不去抢,有什么问题?”

李月华也表示能理解半生勤俭节约的父母亲,但已经无法认同父辈的消费观。

敦促着李月华尽早回家的是和家人见面的愿望。“我爷爷今年都71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以前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我就是爷爷照顾长大的。”他翻出手机,向时代周报记者展示爷爷的照片,“他每个周末都要等到我的电话才睡觉,有一个星期我因为通宵加班没打电话,结果他坐在电话旁坐了一宿。所以后来我一有时间就打电话跟他聊天”。

李月华也给家人都准备了过年礼物。给爷爷的礼物是可以定位的智能手机,给喜欢喝茶的爸爸准备了热门的日本进口保温杯,给妈妈买了她渴望已久但一直不舍得买的日本品牌电饭煲,甚至给他口中的“七大姑八大姨”们也买了礼物。

“很多人说我们95后不懂感恩,我不大同意。其实我和我们身边的年轻人都经常打电话回家,也会关心家人,只是大家观念不一样才有矛盾。”李月华这样解读。

这样的纠结并非个别现象。根据百度在2015年发布的《95后生活形态报告》里面显示,超过75%的95后年轻人最看重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尽管如此,但有75.5%的95后更愿意用手机聊天的方式和家人沟通。“本身成长环境的不同,加上沟通手段的错位,可能是95后的父母觉得他们之间相互不理解的重要原因。”一名教育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

“中国制造”未来的脊梁

“现在的95后其实还没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余自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他与95后打交道的经验,“有一些95后工人面试的时候一听要加班,马上就不干了。还有一个男生对我们的人事主管说‘我给钱你,我不加班行不行’。以前的工人打工就是为了赚钱回家,给多点钱加班工作他们也愿意;而现在95后的年轻人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假期。这个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变化。”

变化不仅在于95后蓝领群体。2016年,腾讯QQ浏览器发布了关于2016年应届生就业状况的报告《95后迷之就业观》。报告显示,超过48%的应届毕业生并不打算马上就业,其中有1/4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创业和“间隔年”(不工作一年)也成为毕业生最爱的去向。

前述教育界人士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深造和‘间隔年’对于他们提升职业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珠三角一带的制造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压力。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素质的劳动者需求量会变得更大”。

尽管95后的外来务工者更加注重生活,然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赶集网与数字100市场调研公司在2016年9月发布的《95后新蓝领现状报告》显示,超过九成的蓝领在工作中面临包括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在内的多重压力。仅仅只有4.1%的蓝领觉得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余自强对此也有自己的解读:“95后成长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他们对于金钱的观念并不清晰,但却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加上95后敢想敢做的性格特点,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财政状况变得很糟。”余的观点在《95后新蓝领现状报告》也得到证实。该报告中显示,95后新蓝领目前每月存款较少,其中每月存款额在1000元及以下的95后新蓝领,占44.8%,每月能存3000元以上的不足10%。

“尽管现在社会上对95后蓝领的评价普遍不高,但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余自强对记者说,“社会上也曾经对80后颇有微词。但汶川地震之后,一夜之间大家就又都说80后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特点,95后热爱生活、敢想敢干的特质,在以后会帮助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

收拾着满满一袋给家人的过年礼物,李月华踏上了不一样的回家路,不同于父辈的他们,也注定将有不一样的未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