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租赁生态圈 有四条路可走)
[摘要] 继新房、存量房之后,国内房屋租赁时代已悄然来临。预计到2025年,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租金总额将接近3万亿元,租赁人口将达2.3亿人。
全国人大代表、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
建租赁生态圈,有四条路可走
时代周报记者 刘娟 发自北京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准备了一份议案。她关注的正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住房租赁。
继新房、存量房之后,国内房屋租赁时代已悄然来临。第三方研究机构链家研究院在去年底的《租赁崛起》报告中,描绘了这个泛着金光的租赁蓝海:预计到2025年,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租金总额将接近3万亿元,租赁人口将达2.3亿人。
来自市场的强大需求—攀升的房价,和源源不断的“新人”,正在推着这个行业前行。国家卫计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长至2.91亿人,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
住宅租赁市场遭多重掣肘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顶层鼓励发展租房的政策逻辑也日渐清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等,要求多管齐下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此后,中央的多次经济工作会议中,购租并举也被提到了显著的位置。
这股春风之下,乱象丛生。吴亚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直接点出了掣肘目前住宅租赁市场的痛点,如仍存在市场供给不足、租金高、无法可依等问题。
吴亚军援引了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2011-2015年住房租金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连续上涨态势,年均涨幅达3.6%,远高于同期CPI年均增幅2.8%。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蓝领合租的租房成本均超过其月收入的30%。
“目前房屋租赁市场的供给分散度较高,缺乏一定规模的企业供给主体。”吴亚军称,从监管角度看,在房屋质量、安全性、出租方式等方面管理难度较大,不符合租赁条件的“群租房”等违规出租形式仍广泛存在。
此外,租赁市场尚未建立严格法律法规,房东押金不退、随意涨房租等行为让承租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吴亚军举例称:“‘稳居’成为难题,以北京为例,租房客平均每11个月换一次房。”
建立稳定供应主体
租赁生态圈如何建立?吴亚军有过思考,她给出了四点建议:
鼓励开发企业兴建商品租赁住房,建立稳定供应主体,是一条重要思路。大前提则是增加土地供给,包括在人口密集、租赁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向开发企业以一定价格优惠供给自持物业租赁地块;条件合适的闲置或半闲置的工业用地,可允许将其土地性质调整为住宅用地,按照规定建设租赁用房;空置的商用住房可允许开发企业将其盘活,改建为长租公寓等。
现阶段,从租赁市场中分羹最多是各类品牌公寓企业。时代周报记者粗略盘点有三大类长租公寓:互联网创业派的YOU+公寓、魔方公寓等;铂涛、如家等酒店集团的窝趣轻社区、逗号公寓等;万科、龙湖等房企推出的泊寓、冠寓等。
除此,吴亚军还提出,可建立商品租赁住房运营企业资质认证体系,向满足条件的运营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建立分级租房补贴体系;将商品租赁住房租户进一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与购房者均等化享有社会服务等。
可以看到,政策红利支撑仍在加码。
就在今年2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的讲话意义重大:“今年,住建部将把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作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
在规范和发展租赁市场的具体举措上,顶层步伐已经加快。陆克华称,首先,正在加快租赁市场立法,“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调研、论证等工作,抓紧起草相关法规草案,争取早日上报”;其次,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落实金融、土地、财税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再者,推动公租房货币化;最后,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