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土地供给有利引导楼市预期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宇嘉 2017-03-29 14:55: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增加土地供给有利引导楼市预期)

2月底以来,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启动或升级楼市限购、限购政策。距上一轮楼市大范围调控不到半年便再次启动调控,且一二三四线城市均有覆盖,调控城市数也超过上一轮,甚至很多城市一年之内发布4-5次调控措施,这确实出乎业内预料。即便如此,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70城新房价格环比增长0.3%,相比1月0.2%的涨幅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尽管热点城市新房市场过热态势有所控制,但广大二三四线城市新房市场普遍回升,导致70城新房价格在去年连续12个月涨幅持续扩大、直至2017年1月首次收窄后,又出现反弹迹象。

二手房市场反弹更明显,2月二手房价格指数上涨0.4%,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02个百分点。一线城市涨幅连续三个月扩大,二线城市二手房价也开始上涨。从20多个城市调控政策内容看,控制投资投机需求是主攻方向,如京穗二套房标准回归“认房又认贷”,北京限制企业购房再交易时间,打击以企业名义购房逃避限购;北京离婚一年内买房认定为第二套,异常形态房屋停止登记,广州和厦门限制单身购房,打击假离婚规避限购;赣州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在市区买房;“环一线”城市(县)则规定非户籍人只能买一套房,限制一线城市溢出的投资需求。

看来,始于去年10月、以重拾或强化限购限贷为主要内容的调控,在控制投资投机上还要继续强化,这是时隔半年后调控再启的原因。今年以来,热点城市新房量价齐跌,成交量普遍下跌30%-40%。但很大程度上,这与预售管制下开发商供应积极性下降有关。二手房市场快速回升,意味着需求或转向不受管制的二手房市场。同时,近期热点城市商住房等“类住宅”火热,2-3月深圳基本无住宅新盘推出,供应转向不限购的商务公寓,甚至以企业名义突破限购,投资需求是何等旺盛。

同时,热点城市强化限购限贷后,需求开始转向非热点城市,导致三四线城市不得不针对非户籍人口启动限购。目前,都市圈建设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周边三四线城市承接一线城市产业转移,跨界土地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还停留在政府间协同和规划层面,而楼市和投资炒作却热了起来。本轮调控已过一周,受调控城市成交量下滑,但市场预期并未明显转向悲观,政策出台前买到房的人暗自庆幸,未受调控城市则出现抢政策出台前买房的现象。

据笔者调研,目前热点城市争相购房的人群,很多抱着“怕上不了车”,加入不了“资产拥有者”序列,“担心无法留在大城市”的心态。此外,今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增长”和“防风险”。楼市政策选择上,相对打压房价而在需求端下猛药,“去库存”和疏导需求更多地被强调。因此,有人认为,调控不可能针对房价。“猜测底牌”的思路下,有人将楼市暂时稳定作为建仓的时机。由此,预期已成为当前楼市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何管理预期,将是未来调控的重点内容。笔者认为,大规模释放供地是引导预期的重要手段。始于2016年10月的本轮调控,管理层最强调的措施就是增加供地。但是,近半年来的信息显示,热点城市供地并未明显增加。首先,为防止“地王”出现,各地修订“招拍挂”制度,增加保障房配建或自持面积比例。但是,此举或降低了短期内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其次,大城市释放减地信号,如北京“十三五”年均缩减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上海未来20年土地供应零增长等。

事实上,据wind数据统计,2003年-2012年一线城市累计出让居住用地建筑面积3.25亿平方米,但同期住宅销售5.57亿平方米,新增住宅供应仅为新增销售的55.6%。2012年以来,一线城市住宅用地供应年度计划完成率不足60%。近期,热点城市均表态要增加供地。但笔者认为,目前大城市新增供地潜力有限,多增加几宗地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供求关系,无法引导预期,甚至可能因开发商“抢食”而抬高地价,加速房价上涨预期。实现大规模供地以引导预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首先要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基于短期税收、GDP考虑和配套支出压力,各地每年新增供地中,产业用地占大部分,住宅供地仅占20%,发达国家大城市该比例一般在40%以上。目前,大城市产业升级快,产业空间需求下降,产出效率降低,迫切需要改变政府激励,为居住用地腾出空间。新增住宅用地翻一倍,则住房供求预期会明显缓减。

其次,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存量土地。笔者调研发现,大城市外围同质化的商业办公建筑林立,除一楼餐饮还能充分利用空间外,二楼以上大量闲置。近年来,大城市各区仍兴建了大量商办综合体,但很多连招商都无法展开。工业园区也如此,深圳有上千工业园区,上海10层以上工业建筑占比仅30%,且各行政区均发展工业,导致工业碎片化布局,而规划的工业区内集聚度反而降低,导致生产、生活设施混杂和空间浪费。产业周期(20年左右)低于用地周期(最少也有40年),盘活存量有必要。目前,盘活存量的最大阻碍就是利益板结,卖住宅太赚钱了,掌握土地使用权的企业都想盘活,加上住宅类公共配套需求大,教育医疗要独立供地,改变土地用途要调整规划,盘活存量很难推进。因此,基于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公开地价补缴和公共配套标准,消除阻碍存量盘活的利益板结。

最后是增加周边中小城市供地。近年来,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均延伸到都市圈,部分线路已开工,楼市供求半径扩大。但是,大城市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待推进,特别是“两头”接驳效率低,通勤成本居高不下,“工作在中心、住在外围”的“1小时都市圈”难实现。近年来,大城市周边三四线城市供应了很多地块,但楼市火爆主要为投资需求驱动。为此,政府间协同和部门间推动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打破行政管理的空白和“懒政”,以高效的政府效率攻克接驳之痛。增加周边三四线城市供地,也相当于为大城市增加供地,这无疑是增加供应和引导预期的利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