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监会剑指“同业拆雷”:信用债抛售大潮料将来临)
内容摘要:
在本次新一轮金融去杠杆进程中,一旦债券市场发生类似2016年年底的恐慌性集中抛售,则“某海证券”将势必不会是最后一个金融去杠杆的“黑天鹅”。
银行业监管大幅收紧的消息,本周已然响彻全市场。至于本次银监会大幅度收紧同业业务即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影响,业内人士普遍表示,随着大量银行出于监管压力而强力收缩同业链条,债券市场、非标等资产端也将同步收缩,进而引发相关广义固定收益市场面临大规模抛售压力。
与此同时,有考虑到本次监管收紧十分急促的“特殊因素”——银监会要求2017年6月12日前报送自查报告、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或问责,未来一段时间内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市场将出现抛售大潮。而处于监管“风暴眼”中的资管机构,尤其是委外资产权重较大的资管机构,势必受到剧烈冲击。
而在本次新一轮金融去杠杆进程中,一旦债券市场发生类似2016年年底的恐慌性集中抛售,则“某海证券”将势必不会是最后一个金融去杠杆的“黑天鹅”。
信用债市场料遭遇抛售大潮
本周银监会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第一部分有关“目标任务”的概括中就指出,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是“针对当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投资业务、理财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中存在的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开展的专项治理”。
专项治理中具体要求,商业银行应当自查“是否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甚至通过自发自购、同业存单互换等方式来进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投资、债市投资,导致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延长资金链条,使得资金空转套利,脱实向虚”。《通知》还提出,要以银行业自查与监管抽查结合的方式进行整顿,并要求2017年6月12日前报送自查报告、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或问责。
而在具体对相关市场和机构的冲击方面,目前市场主流机构观点普遍认为,监管的严格执行将使得银行被动去杠杆的速度加快,未来会有更多的银行出于监管压力收缩同业链条,资产端也将同步收缩,从而带来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市场的抛压。近期银行委外产品已经出现收缩趋势,未来的收缩速度预计还将进一步加快。而在对机构的影响方面,有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委外资产权重较大的资管机构,势必受到剧烈冲击。
某规模排名前十的大型公募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门负责人,周三向中国证券报(公众号:xhszzb)记者表示,近几个交易日已经卖出大量前期所持有的各等级信用债券种,近期的目标是将“信用债砍到0”。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对于我们公募基金来说,还只是收益率的问题,对于委外资产权重较大的券商资管来说,则可能就是‘生死时速’”。该市场人士进一步强调,未来不排除再次发生类似去年年底“某海证券”的可能。
二季度同业存单料成资金面最大“暗礁”
来自长江证券(行情000783,买入)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共计466家银行发布2017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合计发行规模达将近15万亿元,继续高于2016年全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的13.2万亿元。而在到期量方面,今年二季度同业存单到期规模预计约为3.8万亿元,超过一季度的3.4万亿元到期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市场未到期的同业存单中,95%以上均为6个月或以下期限品种。
而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本次银监会针对同业业务链条挥出监管重拳,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在6月12日(即两个月之后)就上交自查报告,势必将导致大量商业银行为避免后期差异化监管的“紧箍咒”降临,而大量取消同业存单的“滚动续命式”发行。
反应到资产端方面,各类债券、非标资产的供求形势,极可能在未来两个月的某个时点“一夜逆转”。即资产端的抛售,将势必会对市场资金面也带来剧烈冲击。
整体来看,在当前央行货币总量调控持续趋紧(截至4月12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13个交易日暂停放水)的背景下,二季度逾3万亿元同业存单的到期与续发情况,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二季度资金面最大的“暗礁”。
金融信用收缩将传导至实体?
对于本次银监会重手出击、“一竿子到底”一般的同业专项治理,有业内人士进一步向中国证券报(公众号:xhszzb)记者表示,尽管目前金融市场主要的聚焦点,仍然在于商业银行和非银机构的“金融去杠杆”的加速,但从传导机制来看,未来债券市场供求形势的恶化、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收缩,也将大概率会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即金融去杠杆进一步引发实体经济去杠杆。
Wind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利率债和信用债发行就出现大幅度萎缩。今年一季度,债券一级市场上利率债和信用债(扣除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仅为2016年同期的63.03%。其中,推迟或取消发行的债券规模高达1230亿元,同比大幅上升近55%,创出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