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博纳牵手万达:中国电影行业开启抱团时代)
在宣布IPO仅10天后,博纳影业就迎来了新股东万达院线。
5月15日,万达院线发布公告,公司和博纳影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万达院线将斥资3亿元入股博纳影业,持股比例1.875%。此外,双方还在院线加盟、广告合作、影片投资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从7年前登陆纳斯达克,到宣布私有化拆除VIE,再到如今IPO排队,一直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博纳影业,在资本层面上再一次迎来重磅股东。在私有化和A轮融资中,博纳已拥有腾讯、阿里、红杉资本等一众明星股东,随着万达的进场,博纳背后的豪华股东阵容业内罕见。
估值过低是博纳回归A股市场的主要原因,但完成私有化后博纳的估值已经达到150亿元,再加上此次万达入股,博纳的估值再次上涨至160亿元,与华谊、光线等估值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一个是国内院线的巨无霸,另一个是擅长内容和发行的资深制片商,万达和博纳的联姻,可谓是天作之合。博纳通过出让自己的院线资源,以此锁定了国内最大的院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影片的收益率;而万达则补上了内容制作上的短板,进一步打通上下游资源。
不过,内容制作和发行渠道的强强联手,似乎昭示着中国电影(行情600977,买入)行业进入某种程度上的“垄断时代”。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少峰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参考国外电影行业的发展来看,未来国内院线的增长将出现极限,长远来看依靠内容制作才是可行之策。“虽然万达在这宗合作上有好处,但应该意识到未来内容制作的重要性,尽可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电影进行排片。”
博纳上市前冲刺
“如果再不回归中国资本(港股00170)市场,可能就让万达收购,卖给王健林先生算了。”去年在上海电影(行情601595,买入)节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开玩笑地表示道,却未料到此话一语成谶,博纳和万达的联姻成为国内影视行业最重磅的合作。
根据万达的公告透露,除了股权关系上,博纳影业旗下新增博纳影院(包括新建及收购影院)将全部加盟万达院线。此外,双方也将互相开放未来拟主控投拍的影片单片,相互参与投资对方主控投拍的电影等。
在博纳的版图中,制作、发行、院线三大业务板块一直是缺一不可,于冬也一直希望这三个板块能均衡发展。不过,院线业务属于重资产部分,虽然博纳已经将A轮融资中的90%资金投入到影城的建设以及收购,但与万达相比始终有所欠缺。
如今将院线业务交付给万达,换来万达庞大的排片资源,博纳能将业务重心放在制造和发行上,也有利于公司整体资产变轻。
相关数据显示,自博纳影业成立以来,共出品发行了206部电影,累计票房达164.47亿元。其中,超过10亿票房的影片3部,超过5亿票房的影片9部,超过1亿票房的影片38部。2016年全年,博纳影业共出品发行电影13部,年度总票房为37亿元,占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票房收入的9%,《湄公河行动》更是收获大量的票房和口碑。
然而口碑和票房双赢,博纳在美股市场却一直过得并不开心。当2015年博纳宣布私有化的时候,其总市值不足50亿元,与华谊兄弟(行情300027,买入)、光线传媒(行情300251,买入)等相差近10倍。
当博纳计划私有化时,这家被明显低估的公司吸引了腾讯、阿里等七大明星股东加入“抄底”。在退市仅8个月后,博纳25亿元A轮融资再次被这7大股东瓜分,估值瞬间上升至150亿元。
如今万达3亿元入资之后,博纳的市值达到了160亿元,与华谊和光线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更重要的是,得到万达这个盟友的帮助,对博纳冲刺A股有着积极意义。如无意外,博纳影业将在一年半后登陆A股市场,其与万达院线的化学反应有望进一步助推估值的上涨。
万达加码内容制作
在入股博纳数日后,万达院线正式更名为“万达电影(行情002739,买入)”,这一点不难看出万达的野心—王健林不满足于在院线上的领先优势,而要将万达电影的业务范围扩大至整个电影行业的产业链中。
对于万达而言,目前院线实力已经稳居国内第一,若果再加上博纳旗下的41家自营影院,万达的院线资源将进一步加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万达院线在国内拥有影城401家,银幕3564块,年末会员突破8000万,是全球最大的电影放映终端会员体系。
尽管持股比例不足2%,但万达院线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补齐内容制作上的短板。虽然目前万达的电影版图里已经有万达影视、传奇影业等制作平台,但票房收入远未达到王健林的要求。2016年,万达院线实现营收112亿元,其中票房收入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21%。但按照王健林的设想,万达要在电影领域掌握全球20%的票房,这意味着万达电影的票房收入将会接近100亿美元。
从此次与博纳的合作来看,万达已经明显改变了思路,由控股改为合作的形式连接上下游。受制于监管层对影视、游戏、互联网金融、虚拟现实四类并购标的的重组审核收紧,去年6月收购传奇影业的计划中止后,万达院线就未再有收购计划,此次与博纳的合作,无疑是遵循了监管层的思路。
此外,由于前两年电影票房的疯狂增长,国内的银幕数量也同呈爆发式上升。截至去年12月20日,国内的银幕总数已达40917块,平均每天新增26块银幕。然而随着去年票房市场骤然降温,院线资源过剩的问题逐渐浮现。因此万达将资金投入到内容制作上不失为一次有效的转型。
“抱团”时代?
在博纳与万达联手后,部分业内人士开始担忧这样的“强强抱团”组合是否有损行业竞争的公平性。
院线和片商的合纵连横,逐渐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博纳和万达此次结盟前,华谊联合微影时代、上影成立了华影天下,三家基因各异但业务互补的公司集合了电影圈里上、中、下游的所有资源,这种联盟在国内电影市场非常罕见。
众所周知,去年由华谊兄弟出品的《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遭遇低排片的冷遇,这被视作华谊兄弟挖走万达高层而遭遇的报复性行为,至今双方仍未得到和解—今年5月由华影天下发行的印度大片《摔跤吧!爸爸》在万达院线几乎零排片,但其口碑仍促使该片获得超过5亿票房。
如今在资本的推动下,类似的联盟将越来越多—这既是抱团取暖,也让对抗更加激烈。目前像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主要玩家在院线资源上缺失较为明显,排片的话语权不足导致其影片票房的波动性加剧,接下来要如何应对万达+博纳这样的组合将成为它们不得不解决的课题。
参考美国的情况,院线公司并不允许涉足影视内容的制作,但这一点在中国尚无严格规定。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少峰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果万达和博纳的合作对行业造成不公平竞争,必然会引起其他公司的反击,例如反垄断诉讼。
“参考国外电影行业的发展来看,未来国内院线的增长将出现极限,长远来看依靠内容制作才是可行之策。”陈少峰认为,虽然万达在这宗合作上有好处,但应该意识到未来内容制作的重要性,尽可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电影进行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