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会尽可能用非理性方式花掉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宣布,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美国学者、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以表彰他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
颁奖词
理查德·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用于对经济决策的分析。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
塞勒的贡献在于为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观点,帮助行为经济学创造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对许多经济研究和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此,2017年诺贝尔奖得主已全部揭晓。今年每个奖项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比去年增加100万瑞典克朗。
据新浪财经报道,理查德·塞勒在获奖后被问及,是否会很“人性地”使用这笔奖金。他的回答是,“我会尽可能地用非理性方式花掉奖金。”
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塞勒通过研究证明,人们行为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不符。他的许多论文阐述真实人类与理性经济人的差异,其中多篇著作跻身经典,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但在塞勒的学术生涯中,他却长年被视为“学术叛徒”。
因为他的学术观点和理论经济学有出入,与当时主流不符,得不到学术同侪的认可,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有些影响深远的论文当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
1974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塞勒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不少新奇的想法与做法,但是他的指导教授罗森并不看好他:“我们先前对他没多少期待。”
但事实证明,他的行为经济学更贴近现实。
经过了30多年,行为经济学已经从当初一小撮人所热衷的“邪魔歪道”(这是塞勒自己的说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典范,有许多学者前赴后继为这个学科建立起更扎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
理查德·塞勒主要研究理论
有限理性
塞勒发明了心理账户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如何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单独的帐户来简化金融交易决策,聚焦个人决定的冲击,而不是整体的影响。他还用厌恶损失的心理解释了赋予效应,即为什么当人在拥有某一商品时对同一商品的评估,要高于未拥有同一商品时的估价。
社会偏好
塞勒对公平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一直很有影响力。他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对于公平的关心可能会阻止一些公司在商品需求旺盛时提价,但却不能阻止公司在生产成本提高时涨价。塞勒和他的同事还设计了一个叫独裁者博弈游戏,这一试验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衡量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公平的态度。
缺乏自我控制
塞勒还给有关新的一年计划难以保持的老观点带来了新的视角,他展示了如何使用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来分析自我控制的问题,这与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来描述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紧张关系的框架相似。屈服于短期诱惑是我们在为老年储蓄、或选择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计划经常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实践工作中,泰勒证明他所创造的一个术语:助推(nudging)可能帮助人们在为养老而储蓄,以及其他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