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厦将倾断臂续命:142岁的东芝如何沦落至此)
留给百年家电巨头东芝的时间不多了。
明年3月31日前,东芝需筹集到7500亿日元,以填补旗下破产的核电部门造成的资金缺口,否则将被东京证交所摘牌。
北京时间11月19日,东芝公司宣布计划发行新股融资6000亿日元(约合54亿美元),并剥离其核电子公司西屋电气的相关资产。受此影响,截至今日收盘,东芝股价下跌5.82%。
目前,包括新加坡基金公司Effissimo资本管理在内的海外公司正计划认购公司新股。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等表示对竞购西屋电气有兴趣。
接连不断的会计丑闻以及核电业务的拖累,让东芝这家百年家电巨头不断卖出核心业务,并在被迫退市的压力中煎熬。
核电业务陷“无底洞”
做钟表起家的东芝,从19世纪80年代生产白炽灯开始壮大,随后生产日本第一台国产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饭煲等,成为日本白色家电革命的开创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芝从一个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转变为包括通讯、电子在内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
进入90年代,东芝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成功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先锋。
这样一家拥有142年历史、近20万员工、声名赫赫的巨无霸公司,为何会沦落到今天这一地步?
2006年,东芝以比原定价格高出近三倍的54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WH)77%股权,试图拿到美国先进的核电技术,进而攻占核电站建设市场。
然而,2011年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使核电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终止了核电站计划。但是,东芝依然制定了到2030年获得包括在建项目在内的65座核电机组订单的目标。而实际上,从2009年后,东芝的核电部门就几乎没有收到任何新订单,仅有的订单也无法获利,深陷“无底洞”。原本想赚钱的核电部门反而成了包袱。
由于核电项目建设严重拖期超支,2015年东芝爆出了亏损44亿美元。2016年,西屋电气的巨额亏损让东芝当年商誉减值高达61亿美元,导致去年东芝资不抵债额高达5529亿日元(约合50亿美元)。
最近,东芝宣布,计算出售芯片业务相关税赋之后,预计2017财年(2018年3月底结束)将净亏损10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2017财年不能扭亏,东芝就有可能退市。
七年财务造假
除了核电站亏损,东芝的财务造假东窗事发更是让其雪上加霜。
2015年2月,日本金融监管机构发现东芝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问题,财务造假丑闻从此爆发。同年4月3日,东芝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对部分基础设施工程进行会计调查,结果发现电力系统社等部门存在基础设施工程成本被过分低估,工程损失未及时计入等会计问题。
随着调查进一步深入,调查委员会发现东芝财务造假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金融危机来临,日本的电子公司几乎全军覆没,与一些国际化的日本电子企业(如索尼、松下和夏普)一样,东芝的利润开始下降,并出现业绩亏损。在此背景下,当时的东芝公司社长西田厚聪制定了苛刻的财务目标,迫使下属进行财务造假。
此后,东芝财务造假跨越老中青三代社长,财报注水金额高达19亿美元。从2008年至2014年底,虚报22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税前利润,超过了这7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
2015年爆出会计丑闻,让东芝的问题彻底暴露。东芝的电脑、半导体、核电站业务全都陷入危机。
出售核心业务续命
为了走出资不抵债的困境,东芝不得不出售旗下业务。
去年,东芝已经将医疗器械业务卖给佳能,白色家电部门卖给美的,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万人。
今年8月1日,东芝被东京证交所从主板降至二板市场,进入观察期。如果东芝不能在2017财年扭转财务困境,那么东京证交所将在2018年3月31日对其作退市处理。
为了自救,东芝被迫出售拥有百年历史的电视业务。11月14日,海信集团正式宣布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股权,双方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交易金额为12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5亿元)。完成交易后,海信集团将享有东芝电视品牌、产品、运营服务等一系列业务,并可享用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业内专家表示:“东芝曾经是日本著名的彩电品牌,继去年其将白色家电出售给美的之后,又将黑色家电出售给海信,标志着东芝彻底退出消费电子领域。”
此外,今年10月,东芝同意以180亿美元的价格将芯片业务出售给美国贝恩资本牵头的国际财团,但这笔交易不仅遭到合作伙伴美国西部数据公司的阻挠,还将面临多个市场的反垄断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