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良资产处置棋局:多方“玩家”直面新机遇)
虽然宏观经济稳中向好趋势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但近日多位监管高层仍表态称未来部分领域潜在风险仍需加以关注。业内人士近日在第三届中国不良资产行业高峰论坛上预计,按照目前不良贷款增速,我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总额有望在2020年达到3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迎来越来越多新“玩家”,形成“4+2+N”新市场格局。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进一步提升风险处置能力。尤其是在多个因素助推下,不良资产包价格已达阶段性新高,泡沫隐忧必须警惕。
资产质量逐步企稳
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704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拨备覆盖率180.39%,贷款拨备率3.13%。虽然不良贷款绝对规模仍有小幅增加,但不良率延续上半年稳定向好态势,三季度继续与年初持平,实现资产质量逐步企稳。
中国华融(港股02799)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表示:“在中短期内,不良资产供给仍将是常态。仅关注类贷款,未来每年就约有7000亿元至1万亿元将转换成不良贷款。按目前不良贷款增速,不良贷款总额有望在2020年达到3万亿元。随着金融"去杠杆"进程推进,今后2-3年内(2017-2019年),不良资产总量仍会在合理范围内缓慢上升,其处置、出清还需一个过程。”
在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未来新增不良贷款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逾期和关注类贷款下迁压力仍存,不良规模难言见顶。三季度,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56%,绝对规模仍相对较大。从主要上市银行情况看,上半年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18.95%,虽然略有好转,但与2010年10%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逾期贷款占比达2.50%较不良率高近1个百分点,两者之间差额达4792亿元。
非理性报价推高资产价格
在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浪潮中,市场参与主体呈现“4+2+N”模式,即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以及非持牌民营机构。
银监会原副主席、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蔡鄂生直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的交易平台以及其他的机构,都应参与到这个不良资产管理处置这个过程当中。形成合力,提高效率,才能对整个经济和改革做出应有贡献。”
毫无疑问,地方AMC在不良资产行业中还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贵言表示,地方AMC需关注三个要素。一是资产端,比如国有银行风控措施做的相对比较好,但是快速发展的股份制银行资产包又比较复杂。二是资金端,银行信贷资金应是“小头”,“大头”应来自同业和投行。“做不良资产不能简单的找银行,将来险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投行机构等,应是资金配置非常重要方面。”三是处置端,在张贵言看来,一些四大AMC认为“不值钱”的标的,在地方AMC看来可能非常值钱。
赖小民坦言,当前不良资产包平均本金折扣率由过去的三折左右快速增长到目前的四折以上,个别地区达到六折,甚至出现个别资产包本金不打折的情况。
他说,从一级市场看,目前多数地区竞标时,都采取多轮报价方式,有的甚至达到十几轮报价,引发资产管理公司激烈价格战,推高资产价格。从二级市场看,越来越多的民营及境外投资者参与进来,争相角逐不良资产市场,同时新型投资者在估值、市场判断方面缺乏专业判断,导致非理性报价,推高资产价格。远远超过历史处置收益数据,市场呈非理性繁荣。
创新处置再迎机遇
此轮不良资产新风口,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背景下出现的。因此,诸如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处置渠道迎来新机遇。
中国信达(港股01359)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庄恩岳认为,坐等资产升值已不再可行,资产管理公司应更主动,拥有“创新思维、投行思维和帮人思维”,主动创新问题资产收购处置和问题企业救助模式。
中国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总行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吕琦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一部分是公募资产证券化,另一部分是私募的。根据目前资管新规,通过私募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前景不明。公募资产证券化尽管不受影响,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透明。
4月,不良资产证券化(NPLS)试点扩容,但目前来看发行规模低于预期。上半年,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港股03968)和民生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共发行6单零售贷款类NPLS产品,合计规模51.65亿元,基础资产为不良类信用卡贷款及不良类个人住房、消费及小微贷款,其中第二批试点银行民生银行发行首单信用卡NP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