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富士康转型工业互联网谋A股 鸿海大举进军新能源产业)
人口红利渐退,让郭台铭庞大的代工生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对于未来的忧虑,显示在了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总裁郭台铭密集的跨领域投资上,他正在努力让鸿海摆脱代工厂的模式。
苹果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让富士康逐渐对苹果形成了依赖。仅苹果业务便超出了鸿海的一半营收,让鸿海不得不与苹果共“荣辱”。
12月下旬,据台湾媒体报道,由于iPhone X销售不如预期,苹果将iPhone X原订单季5000万部大减四成至3000万部,减幅超乎预期。独家组装iPhone X的鸿海富士康,旗下郑州厂区紧急宣布暂停招工作业。
苹果的创新桎梏让郭台铭不得不谋划打造一艘新的航母。近几年时间里面,鸿海加速向其他领域布局,算上之前投资的公司,郭台铭仅在大陆便已投资了100多家企业。而鸿海旗下最为重要的子公司富士康正在酝酿一场重大的变革。
12月13日晚,据台湾证交所公告,鸿海精密(2317.TW)董事会通过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提案。郭台铭近两年屡次提及精心铺陈的工业物联网战略逐渐浮出水面。
同时,鸿海还大举进入新能源领域。台湾首富郭台铭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扑向A股
早在2015年12月底的第二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便表示,富士康已经在打造一个实虚结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
而在今年12月4日的第四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郭台铭进一步宣布:“富士康正在从传统制造业内部转成先进制造+工业物联网,将逐步开放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和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话音刚落,便传来子公司征战A股的消息。
12月13日晚,据台湾证交所公告,鸿海精密(2317.TW)董事会通过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Fii)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提案。
据记者了解,鸿海集团将在2018年1月31日召开2018年第一次股东临时会,讨论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的上市案。外界所关注的进一步详尽事宜仍待披露。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Fii工商资料时获悉,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3月,注册资本为177亿,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控股有限公司和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5%和25%。而鸿海精密三季报显示,100%持股Fii,截至今年前三季度,Fii投资损益为2951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为645万元。
Fii官网显示,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已通过整合制造、连网技术、数据分析、云端存储及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应用等平台,为客户提供新型态的电子设备产品和科技服务解决方案。官网于显眼处显示,该公司亦正积极投入下世代5G通信技术、8K影像数据、高效能运算中心的研发工作,全力打造从体制造层、传感层,向云网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工业物联网生态系统。
对于Fii的战略规划,鸿海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工业互联网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为集团发展既定战略方针,这契合鸿海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及欧美日投资的全球化布局。在全球大步迈向工业4.0、+互联网、8K+5G时代之际,中国大陆工业互联网发展蓬勃,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此次Fii申请上市,将给鸿海发展带来发展机遇,不仅将有助于集团留住本地关键人才,共享发展红利,同时将可充分运用大陆人才、资金、市场以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以落实集团‘长期、稳定、发展、科技、国际’的经营目标。”
实际上,鸿海科技集团目前是全球3C(计算机、通信、消费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成长最快、评价最高的国际集团,囊括当前台湾最大企业、捷克前三大出口商、大中华地区最大出口商、富比士及财富全球五百大企业,及全球3C代工服务领域龙头等头衔。除了台湾地区,鸿海集团旗下公司还于香港、伦敦等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郭台铭实际上早就看中了大陆A股市场。早在两年前的一场股东大会上,他就曾毫不讳言对大陆市场的觊觎以及鸿海的分拆上市计划,期望未来3-5年内,将鸿海旗下某些资产分拆并推上沪深股市,谋求鸿海业务的更远大发展。
事实上,早在2015年,郭台铭便曾溢价参与光伏玻璃、天然气概念股安彩高科(行情600207,诊股)定增,实现A股首秀。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鸿海旗下全资子公司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持股17.04%,位列第二大股东。
此前,于今年的10月19日,台湾印刷电路板企业臻鼎-KY举办股东临时会,通过了子公司鹏鼎控股申请A股挂牌案。鹏鼎控股冲击IPO,拟于深交所募资54亿,用于印刷电路板扩产项目。而根据其披露的数据,臻鼎持股鹏鼎控股约81%股权,而臻鼎控股第一大股东则为鸿海旗下全资子公司富士康。这意味着,如果鹏鼎控股成功在明年底前上市,将会是鸿海集团首家子公司在中国挂牌成功的案例。
盈利之困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富士康拟登录A股”当晚,鸿海还一口气披露了四个赴大陆投资案。包括1.2亿美金投资富智康(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5亿美元投资富智康电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5000万美金投资联谱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及1500万美金投资富圣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前两个公司为手机研发生产领域,后两个企业涉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光通讯、新能源汽车领域。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鸿海科技在大陆总共投资了143家企业。截至今年12月,鸿海科技核准赴大陆投资额为114.27亿美元,实际赴大陆总投资额为86.62亿美元。
在郭台铭急于转战大陆及布局新兴领域之时,足见鸿海对未来发展的担忧。
11月14日,鸿海精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为1.08万亿元新台币(约2380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10.28亿元新台币(约合46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46.35亿新台币,同比下滑39.3%,这是9年来的最大降幅。
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苹果为iPhone X采用了对技术要求苛刻的面部扫描传感器,这一决定最初让部分供应商的生产陷入困境,也阻碍了鸿海的生产。
其2015年财报显示,苹果业务占据了鸿海53.67%的营收,因此,一定程度上,鸿海业绩好坏,全靠苹果的“表现和发挥”,这个硬伤不得不刺痛鸿海。深受成本上涨和利润率微薄困扰的鸿海,正在努力摆脱纯代工模式。
在日前的广州财富论坛上,郭台铭坦言,最反感别人说自己是世界最大的“代工厂”,“我们的产品精准度很高,也为客户提供量身定造的服务”。
首先,在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层面上,早在2011年,郭台铭就透露将会在未来几年内部署100万台机器人到工厂当中,解决劳动力问题。
2016年财报中,鸿海强调,作为最顶尖的“一站式服务”企业,集团在创新研发上不遗余力,顶级的专业研发机构遍布亚、美、欧。此外,将积极寻找全球性的投资合作机会,集结世界级的技术与人才进行业务互补,强化集团的长期竞争优势。
其中,鸿海明确提出的一点,就是将借由提供创新软体与科技服务,拓展环保、能源产业。新能源将是鸿海下一个进军的重点方向。
转型之路
12月14日,鸿海旗下公司鸿准 (2354.TW) 宣布,其旗下5家子公司共斥资港币14.85亿元(约新台币57亿元),取得香港IDG能源(港股00650)投资集团股权24.37%。
这一次,鸿海从面板领域的多元布局,再一次大步迈进了天然气产业。
实际上,近年来鸿海一直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扩张。在光伏能源领域,已在山西、江苏等多个地方建设光伏能源基地,计划在内地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光伏领域投资1000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于2014年便与腾讯、和谐汽车(港股03836)展开投资合作,更于今年初出资10亿元入股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并拟在昆山建设投资新能源电池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
而近期,包括中集集团(行情000039,诊股)(港股02039)在内的不少上市公司都加大了对天然气行业的投资力度,天然气概念股更是备受资本市场追捧。
市场认为,此次富士康联手IDG能源进军天然气领域,源于对中国天然气(港股00931)市场高速成长的看好。
IDG能源作为著名股权投资机构IDG的能源板块投资平台,在天然气领域早已投资布局多时。资料显示,今年IDG能源接连拿下两个天然气项目,一个是美国鹰滩上游油气资产项目,一个是广东东莞的LNG接收站项目,这两个项目一举抢滩布局中美天然气贸易产业链上的核心通路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