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汽车召回2000万辆 合资车企气囊问题成重灾区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龚梦泽 2018-01-03 00:34: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去年我国汽车召回2000万辆 合资车企气囊问题成重灾区)

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获悉,截至2017年12月28日,我国各主要汽车产品生产者共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251次,召回缺陷汽车2004.8万辆,在2016年突破1000万辆的基础上,同比劲增77%,连续第四年刷新年度召回数量纪录。

事实上,受高田气囊事件影响,共有38家汽车企业先后实施召回达126次,涉及车辆1951.6万,成为近年来召回数量最多的集体事件。其中,合资车企气囊问题成为召回重灾区,很大程度上促成了2017年的召回数量的暴涨。

近三年来,我国年度缺陷汽车召回数量每年增幅均超过50%,召回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位。从总体数量上看,我国几乎每4辆车当中就有1辆曾经实施过召回。

2004万辆创召回新高

高田气囊成增量因素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7年12月28日,国内各主要汽车产品生产者共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251次,召回缺陷汽车2004.8万辆,在2016年突破1000万辆的基础上,增加77%,再创新高,并连续第4年刷新年度召回数量纪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严冯敏称,自2004年我国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以来,已累计实施汽车召回1548次,召回缺陷汽车总计5673.8万辆。

《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2012年至今,我国实施1013次召回,召回缺陷汽车4729.9万辆,占到了召回总量的83%。从总体数量上看,我国几乎每4辆车当中就有1辆曾经实施过召回。

记者还注意到,从召回特征看,2017年召回的缺陷汽车产品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是气囊和安全带总成的召回数量最多,涉及车辆1063.8万辆,占召回总数量的53.1%;第二是发动机总成,涉及车辆409.6万辆,占召回总数量的20.4%;第三是转向系统总成,涉及车辆175.7万辆,占召回总数量的8.8%;第四是电气设备总成,涉及车辆165.5万辆,占召回总数量的8.3%;第五是车身总成,涉及车辆80.5万辆,占召回总数量的4%。

整体上看,2017年中国缺陷汽车召回数量继续快速增长,汽车缺陷问题相对集中,单次大规模召回活动频繁。由于2017年的国际同步性强化,中国车企实施的251次缺陷汽车召回活动当中,有58%是全球召回,相关生产者积极确保了全球召回活动在中国市场同步发布及同期实施,全球召回同步实施常态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由中国缺陷调查引发全球召回的情况,如燃油泵缺陷调查,促使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召回181.8万辆,并引发全球召回。

专家呼吁

理性看待召回

据了解,所谓汽车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缺陷,具体包括汽车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以及不符合有关汽车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两种情形。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表示,召回行动一般都是厂商主动实施,不管车企多负有盛名,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召回案件。主动召回是车企诚信的表现,是一种勇于负责的行为,应当理性客观看待。

事实上,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只有进口卡车中的沃尔沃和福特、奔驰、曼恩等优秀重卡企业偶有召回,其他企业基本没有召回。而国产卡车的召回也是当年的长城和东风等卡车中龙头企业才有魄力召回。

“部分产品没有主动召回,并不等于没有设计和质量上的安全缺陷和隐患,主动与被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对待消费者的态度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崔东树人认为,乘用车召回数量大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强,社会对召回应该有更理性的评价。

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自主品牌召回达到142万辆,达到乘用车召回总量的7%,较2012年至2015年的占比有所下降,体现了自主的产品总体较好的提升态势。

据悉,下一步,质检总局将进一步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体系,逐步将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全部纳入召回范围;推动机动车排放缺陷召回制度出台实施,将召回从安全召回、整车召回扩展至环保召回、零部件召回。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