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累积金融风险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张颖 赵甜甜 2018-01-31 09:40:1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马骏: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累积金融风险)

具体来看,马骏指出,杠杆率最高的是房地产类企业,国有企业也很高,其中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平台类企业;非房地产民营企业杠杆率比较低。

当跨界成为常态,金融行业该怎样抓住新的机遇?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出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跨界·跨越——2018蓝墨水新年论坛”时指出:“金融风险背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未来,绿色金融、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将成为重要的投资主题。”

真正的风险来自金融领域之外

马骏认为,金融行业的改革很多不在金融领域,而在更深层次。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一直居高不下,宏观杠杆率(M2/GDP)也在G20国家排名前列。据马骏介绍,过去15年,我国M2比名义GDP增速平均每年高出5至6个百分点。

杠杆率高会带来什么问题?

他解释道,像一个家庭或者一家企业一样,借钱借得太多,以后你还不出钱的概率会升高,违约的风险会上升,这就是金融风险,大面积违约就是金融危机。

马骏表示,金融风险背后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而非很有误导性的微观杠杆率(负债存量与资产存量之比)。因为宏观杠杆率是存量和流量之比,它基本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流动性偿付能力。而微观杠杆率作为偿付能力的一个指标,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往往会因为资产价格大跌而变得毫无意义。

具体来看,马骏指出,杠杆率最高的是房地产类企业,国有企业也很高,其中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平台类企业;非房地产民营企业杠杆率比较低。

那么,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稳定由于房地产泡沫导致的杠杆率上升、解决地方政府和平台过度负债的问题?

马骏认为,首先就是要建立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长效机制,如推出房地产税、增加供给等;其次要防止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公布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提高隐形负债的透明度;同时,要做大做强“国有资本”而非国有企业,避免僵尸企业大量占用资金造成浪费。

绿色金融前景广阔

“中国每年污染导致的经济成本已占到GDP的9%。”马骏进一步指出,“污染和高排放都是来自于污染性的产业结构,污染性的产业结构是来自于污染性的投资。未来,我们要把钱更多地投入到新能源、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许多绿色行业有每年15%或更高的增长潜力。”

从政策方面看,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成为激励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外,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也于2015年4月成立,主要职责是推广绿色金融理念,推动绿色投融资产品与服务创新。

近年来,绿色债券的表现也十分亮眼。马骏介绍道,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在2016年迅速增长,从几乎为零增长到2380亿元,约占全球发行规模的40%。

马骏认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具体来说,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对绿色项目的财政贴息、建立绿色担保担保机制和组建绿色项目库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措施。

区块链将成颠覆性技术

在区块链“概念”大火的当下,其相关技术将对金融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

圆桌对话环节,在回答《国际金融报》记者的这个问题时,安永大中华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张小璐表示,时代的洪流推着我们不断向前,以前,银行业未曾想到过“网购的”阿里和“聊天的”腾讯会跟自己抢饭碗。“人工智能确实取代了我们的很多工作,包括银行也在思考怎样用区块链取代会计师、精算师和证券分析师。”她说道。

事实上,在被跨界的同时,银行业也在积极地研究区块链等新技术,尝试跨界。张小璐认为,区块链技术至少可以减少银行在基础设施方面15亿到20亿美元的成本:“以前由于银行较高的运营成本,撒哈拉以南的地区是无法享受到相关服务的;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将会使银行服务惠及更多地区。”

“区块链对金融行业和会计师行业算是比较颠覆的技术,目前已经显现出很多迹象,现在就是缺少一个杀手级应用。”张小璐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