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券商出海潮来临 7券商试水跨境业务)
[摘要]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监管层的态度很明确,一方面支持券商等金融机构走出去;一方面一定要严控风险,稳健发展。”
证券市场的开放正进一步提速。
在扩大直接融资、落实外资准入政策、引导各类长期资金有序入市、推进沪伦通等政策下,资本市场将持续扩容;同时,监管层也在积极鼓励、引导券商走出去,同时力求规范行事、控制风险。
5月4日,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公告称其试点开展跨境业务获得证监会无异议复函。而在此之前,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中金公司亦在5月3日宣布类似消息。加上今年1月份获批的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和此前获批的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和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获批跨境业务的上市券商已达7家。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监管层的态度很明确,一方面支持券商等金融机构走出去;一方面一定要严控风险,稳健发展。”
7家券商获试点
同样在5月4日,中信证券公告称,其扩大跨境业务范围的申请获得了证监会的无异议复函,即允许其以自有资金投资于其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早在2014年9月,中信证券就成为了国内第一家获准跨境业务的券商。次年5月,海通证券成为第二家获准跨境业务的券商。
从今年以来获批或扩大跨境业务的券商批复公告来看,监管部门不仅允许公司开展境外自营业务,亦批准其开展跨境代客业务。随着高净值客户对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不断提高,跨境投资和风险对冲的需求高企,上述券商新增跨境代客业务范围对其财富管理布局的深化将产生重大利好。
实际上,在布局海外业务的券商远不止上述7家券商。根据证监会2017年末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境内有31家证券公司,在海外收购的机构数量不超过30家,与此同时,这些券商在境外设立的子公司和孙公司已经超过百家,规模庞大。
在此背景下,5月4日,证监会起草发布了《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设立、收购、参股经营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管理办法提高了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门槛,坚持了三大原则:“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同时,要求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坚持“突出主业、稳健经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资本约束、内控有力”。管理办法整合两类机构设立、收购或者参股境外机构的条件,聚焦合规经营、财务状况、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对券商、基金机构境外机构的设立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整体布局上来看,大部分券商的海外业务重心以香港为主。以最新获得跨境业务试点的招商证券为例,其全资子公司招商证券国际目前以香港为中心,在英国、韩国等地相继获得相关业务牌照,并持续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功能投行业务模式。年报显示,2017年仅香港地区业务收入就达到8.94亿元,同比增长42.46%。
申万宏源(行情000166,诊股)研究所非银分析师胡翔认为,内地券商的香港业务经营情况大体能够说明境外业务的经营情况。目前,中信、海通、国泰君安等为代表的大型券商的境外业务的贡献日益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去年修订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监管层对大力开展境外业务的券商予以倾斜。其中,券商上一年度境外子公司证券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40%、30%、20%,且营业收入位于行业中位数以上时,分别可获得4分、3分、2分的加分。此外,监管层也对跨境业务规模安排了天花板限制,即不得超过净资本的20%;以去年底的净资本计算,上述7家券商合计跨境业务上限规模将在800亿-900亿元之间。
大券商更具潜力
实际上,近年来,券商海外业务在营收构成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截至2016年底,共有28家证券公司报送境外业务收入,其中中金公司、海通证券、中信证券三家券商境外子公司证券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3.85%、21.20%和12.14%。而从2017年上市券商年报中可以发现,一线大券商均将海外业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布局。
其中,券业龙头中信证券2017年的境外业务营收达到56.2亿元,成为境外业务营收最高的券商。其子公司中信里昂证券以香港为总部,在亚洲、澳大利亚、欧洲以及美国的20个城市营运,业务覆盖另类投资、资产管理、企业融资、资本及债务市场、证券以及财富管理。中信证券表示,2017年是国际业务发展的关键一年。其国际业务转型通过“整合、重组、投资和多元化”四个阶段推进,前两个阶段已于2017年完成。同时,中信证券与中信里昂共向海外机构投资者提供各类英文报告1489份,为全球机构投资者提供路演服务190次,平均每月16次。除香港市场外,它还积极开拓了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市场的研究服务。
不过,虽然中信证券的境外业务收入远高于其他券商,但同比仍然下滑了30.95%。中信证券表示,主要是中信国际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股票经纪业务,而去年佣金出现了整体性下滑的趋势。随着监管新规的推出,中信证券预计股票经纪业务的环境将更加困难。中信证券提出,2018年境外业务的重点是增加对投行、FICC(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和PE等重点业务的投入,从而实现盈利基础的加强和多元化。
与大部分券商海外业务多为经纪业务贡献不同,海通证券国际的投行业务成为提升潜力最大的业务之一。年报数据显示,海通证券的境外业务2017年营业收入为48.73亿元,同比增长23.26%;毛利率为24.82%,同比增长7.16%;实现利润11.56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8.97%,并且境外业务的贡献率比2016年还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
其中,海通国际证券的投行业务继续保持领先,股权融资金额为在港中资投行第一;中国离岸债券发行数量排名全体投行第一。交易业务成功转型,推出全新程序交易服务系统,能够为全球机构客户提供24小时综合电子交易,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海通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资源整合也产生效果。印度业务整合后,海通完成了印度市场近十年来最大的私营企业IPO项目;美国和英国业务的后续整合已经启动,海通在海外的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海通银行经历了近两年的磨合、整合和融合,理顺了公司治理架构,发展逐步进入正轨;通过业务重组,自身造血功能正逐步恢复。
香港一家中资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海通证券海外业务的毛利率高于其他券商,很大程度得益于海通国际的投行业务。在目前已经出海的各家券商中,海通证券的海外业务更全面,没有大部分依赖经纪业务,这些年积累的资源更多,有利于后续开展更多的业务,未来应该会有更快的发展。”海通证券的境外布局已长达10年之久,可以说初步完成了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布局,并且依托海通国际证券在香港的快速发展,逐步将国际化的战略储备转化为战略优势。
上述人士同时认为,在强监管环境下,“扶优限劣”成为趋势,券商行业“马太效应”强化,业绩分化明显,大型综合券商海外业务布局早、后劲足,未来大概率将稳定领跑,与中小券商差距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