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遭“米粉”看衰后 又有券商首次给出减持评级!)
雷军此前预热的小米Max3,今天终于浮出了水面。不过,昨日刚创出上市以来股价新高22.2港元/股的小米,却在今天出现大跌走势。
截至今日收盘,小米集团报20.1港元/股,跌幅6.73%,成交31.43亿港元,最新总市值4538亿港元(合约584亿美元)。
消息面上,7月16日,小米和韩国两大运营商SK电信和韩国电信展开合作,通过运营商在韩国销售红米Note 5,正式进入韩国手机市场,被认为是小米打入海外发达市场的又一次突破。
不过,光大证券分析师还是在7月17日的研报中对小米首次给出“减持”评级,且只给予15港元/股的目标价,对应估值2018年35倍市盈率。
光大证券给予“减持”的理由是:
虽然小米手机及IoT产品销售额有望快速成长,平台优势也存在中长期变现的潜力,但就现阶段来看,公司互联网变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IoT变现模式亦未成形,基于分部估值法(SOTP),给予目标价15港元。
此前自称“米粉”的国金证券分析师在小米港股IPO前,也同样给出了“减持”评级。国金证券综合了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DCF(贴现现金流法)以及SOTP(分部加总法),取三种方法的平均值,得出小米合理价值为3581亿港元,相当于每股16港元,相当于35.9倍2018年市盈率。
然而,力挺小米模式的西南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陈杭对记者表示,上述研报采用分部估值法来评估小米都过于“机械思维”。他表示,基于传统消费电子产业链研究的思维方式,将小米的引流类生态链硬件产品、内容承载类硬件产品、流量变现类内容产品分开估值,然后分别对标各自领域同行、机械地加总市值,忽视了小米三大类产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战略整体”,不符合事物整体有机发展的既成事实。
实际上,小米的确是一个让卖方分析师颇为头疼的公司,它结合了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的科技消费新物种,在业务上并没有可以完全对标的公司。
考虑到小米零售哲学下的科技互联网属性,西南证券的研报将小米“勉强”对标Costco上市以来的估值区间,给予小米2019 年30倍市盈率估值,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不过在陈杭本人看来,小米完全有潜力成为下一个“亚马逊”。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的研报与股价走势并不能完全对应上。国金证券看空以后,小米IPO虽首日破发,但一度高涨至22.2港元/股;光大证券15港元定价7月17日给出的,7月18日小米股价仍然上涨了3.11%。
在业绩预测方面,这几位卖方分析师也给出了各自的意见。
光大证券认为,小米未来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5%,2018年-2020年预测的净利润分别为81亿元、102亿元、131亿元;
国金证券认为,小米未来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6.7%,2018年-2020年预测的净利润分别为83.9亿元、101.9亿元、136.9亿元;
西南证券预测小米2018年-2020年的净利润水平分别为85.6亿元、128.7亿元、175.64亿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此前梳理发现,近日港股上市新股破发率已经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6成,其根本原因还是很多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过高的估值。长远来看,股价最终将回归其价值的基本面。无论是蓝筹股白马股,还是新经济企业,最终支撑股价的不是概念与题材,而是业绩。如果股价泡沫横飞,那么泡沫破灭将是其唯一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