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摘要] 根据10月21日绿地发布的今年三季度业绩报告,绿地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670亿元,同比增长31%。
从2000万元注册资本金的地方企业起步,绿地的发展实现三级跳:上海的绿地,中国的绿地,再到世界的绿地。
这家成立有26年的公司,身上带着创始人张玉良太深的烙印。在企业界,他招牌式的微笑,已然成为一个符号,其谦和待人的处世态度早已声名在外。
张玉良曾言,优秀的企业,第一大要点是要有清晰的战略,“战略不仅要规定企业应该做什么,而且要规定企业不应该做什么。同时,企业的战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他还很推崇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那句“战略就是下雨打伞”。正因为战略第一,绿地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展开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
根据10月21日绿地发布的今年三季度业绩报告,绿地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670亿元,同比增长31%。但绿地已经向下一个阶段发起了冲击。张玉良表示:“绿地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正朝着万亿级规模快速迈进,并向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进军。”
26年发展历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企业发展道路上,绿地走在了前列,但前路也仍然漫长。在“92派”的企业家里,还活跃在企业一线的,也屈指可数。
未来会如何?或许,时间才是检验的最好工具,在张玉良与他执掌的绿地背后,徐徐展开的是企业家与40年改革开放之间的命运勾连。
初心
时代周报:从体制内下海创办绿地,回过头来看,你的初衷实现了吗?
张玉良:1992年7月18日绿地成立,公司的初衷是为了用市场化的方法服务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这么多年来,绿地“与改革同步、与时代同行”,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经营管理创新、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说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时代周报:绿地到今年为止已经成立26周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另外,你即将进入退休年龄,有没有考虑过退休的事?
张玉良:今年也是我个人与绿地共成长的第26年。绿地的超常规发展历程也是我个人与房地产结缘、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经历,有幸能在期间为这个行业、为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美好生活贡献个人绵薄之力。
毫不夸张地说,绿地集团的发展史几乎是一部企业版的中国改革史。例如在1997–2001年期间,绿地就抓住住房制度改革的浪潮,大力参与上海“365危棚简屋改造”等大规模旧城改造工程,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投建商品房项目。
特别是在探索国企改革与国际化成长的新路上,绿地留下了写满奋斗与成就的华彩篇章,我和每一个绿地人都为此感到骄傲。“永不止步”是绿地企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只要这样去做了,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变化?
张玉良: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主要经历了从起步、高速成长、回归“制造业时代”等几个阶段,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逐步调整,逐步形成了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格局和市场结构,也更加回归到房子的“居住”本质。
时代周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张玉良:2018年,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但“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走的是一条模仿、追赶的道路,西方企业是我们的老师。中国的企业能不能再前进一步,成为领跑者,就有赖于企业创新的格局了。
过去很多中国企业的创新,基本停留在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技术组合应用方面,而没有触及技术创新,特别是没有触及核心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固然也很重要,但商业模式易于被模仿,难以在市场竞争中构筑起“深沟高垒”,往往导致大家“一哄而上”,然后“红海竞争”,最终“哀鸿遍野”。
相比之下,技术创新才是最核心的创新,也是最难以被模仿的创新。能不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越来越成为检验世界一流企业的“试金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认为,我们在创新方面要有全新的格局,要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花更大的气力。
时代周报:绿地在过往的发展历程里,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张玉良:主要是建立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企业形象。
一是龙头房企。绿地房地产主业开发规模、产品类型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在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特色小镇、高铁站商务区、现代产业园等领域遥遥领先。2017年,绿地房地产主业合同销售金额超过3000亿元,继续位居行业前列。
二是转型典范。集团已经形成“以房地产为核心主业,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科创、康养等产业并举发展”的多元经营格局。通过“地产+”的商业模式,各产业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形成了“1+5>;N”的协同发展效应,构筑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是混改标杆。在全国国资国企领域,像绿地这样巨型体量、母公司层面、较大力度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尚属少见。与此同时,绿地也积极参与央企和地方国资改革,先后投资控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南京城开、济南泉景等国有企业,是国际化先锋。当前,“世界绿地”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丰富。
再谈绿地之变
时代周报:近些年,不少地产公司都在冲击一个更大的规模,但显然绿地相对没有那么明显表现出对规模的渴望,这是公司的一种战术吗?还是如另一种市场声音所言,是掉队了?
张玉良:绿地在2014年实现了行业第一的规模地位,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企业进入了一个不唯规模论的更重发展质量、盈利能力和长期安全稳定的可持续性新阶段。
所以,近几年,你能看到绿地持续转型创新升级,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房地产依然是核心主业。同时,其他多元化产业绿地的布局和推进同样迅速,这将为未来绿地的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不会因一个行业的周期波动而致整体业绩大幅波动。
当下,绿地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公司经过20多年发展,正稳步向万亿资产规模迈进。
时代周报:能不能把绿地在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上的尝试理解为是公司转型的方向之一?大企业如何避免在转型过程中的尾大难掉弊端?
张玉良:绿地的多元化转型,与完全抛弃现有产业、转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企业想要成功转型,现实中,也并非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而更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业务交集等角度出发,择机发展新产业新业务,因此本质上也不是尾大难掉的问题。
时代周报:那能不能把现在的绿地理解为不是一间单纯的房地产公司了?如果已经不是单纯的房地产公司了,有没有想过转型探索的时间长了,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压力?
张玉良:没有一个真正优秀和成功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会是一成不变的。真正成功的企业,始终处于变化、适应、发展、升级的过程中。绿地26年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26年。
时代周报:绿地过去做大型保障房社区、超高层、交通枢纽商务区等特色模式,帮助企业进入新的阶段,在企业规模大了过后,绿地的核心竞争力又体现在哪里?
张玉良:在不同的时期、领域,优秀企业不同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动态变化的。就当前而言,外部环境“机遇很大、困难不小”。
对比其他公司,绿地有几大优势:一是核心主业优势;二是多元发展优势;三是国际化优势。四是产融结合优势。
此外,今年以来,面对新环境,绿地进一步体现出融资题材多样化的优势。集团各产业通过挖掘融资潜力,加强现金流管理,可以达到“抱团取暖”的效果。因此,对绿地而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又是一个可以取得大发展、快成长的难得“窗口期”。还有率先拥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新一轮转型的优势。绿地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最大特点就是绿地将全面拥抱科技创新实现升级。谁能抢抓科技创新机遇,谁就能进化为“新物种”并实现领跑。
当然在房地产主业,绿地还是有自己的特色在。一是综合开发能力的优势。特别是在城市综合开发、高铁站商务区、特色小镇、超高层地标、大型城市综合体、现代产业园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是获取战略性项目的优势。集团既有“国有的牌子”,又有“市场的机制”,在“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的理念引领下,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良好的政企合作关系,通过运用领先的综合开发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能够低成本、大批量获取重大战略性项目。
时代周报:绿地的多元化涉猎广泛,能否预测下,未来是否会有其中一项或者多项成为和房地产并驾齐驱的主业?
张玉良:绿地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除了各项产业在发展能级、盈利能力、行业地位等层面的再升级外,最大特点就是绿地将全面拥抱科技创新实现升级。谁能抢抓科技创新机遇,谁就能进化为“新物种”并实现领跑。
时代周报:绿地科创板块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今年在科创板块还会有哪些动作?
张玉良:大企业需要主动拥抱现代科技,传统企业运用新科技将是新的物种,可实现新的腾飞。
从入股深兰科技,建立绿地科创金融联盟,到成立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和正式启动复旦绿地科创中心,事实上,今年将是绿地科创产业实现全面升级的一年。
另外,2018年绿地科创产业将继续挖掘一批可转化、有市场潜力的科研项目,择机开展投资,在原有与上海高校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顶尖领域、顶尖公司”,提升科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投资含金量,将其发展成为绿地重要的“次支柱产业”和未来转型升级的业绩亮点。
绿地的边界和未来
时代周报:随着绿地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会不会触及不可管控的边界?
张玉良:绿地多元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实现转型再升级的过程,管控更加高效、资源共享更为充分、产业效益更加体现1+1>;2。
绿地的管控机制每年都在不断升级和优化,今年的重点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内部动力。
比如我们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利益捆绑,推动考核精细化,强化激励约束。此外注重提升管理效率。调整管控架构,进一步优化上下之间、条块之间的功能定位和职权划分,使集团总部、经营单位、管理条线形成工作合力,坚决防止“大公司病”。
时代周报:不过,近期有些排名较前的地产公司已经对中国的地产形势表现出悲观的看法,对此持怎样的观点呢?
张玉良:机遇仍然大于挑战。房地产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顺势而为、趋利避害、应对得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全是有条件的。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房地产作为“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基础性行业,仍将发挥重要的引擎和支撑作用,并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此外,我国仍然处于深度城镇化进程当中。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以大规模城市群建设为基本特点的深度城镇化阶段,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等工作持续推进,一批原属“洼地”的区域快速崛起,特别是很多三四线地级市在城市功能建设及完善上展现了强劲的动力,为房地产进一步发展与转型提供了空间。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市场总体高位趋稳。可以预见,未来三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仍将保持“高位趋稳、区域分化、企业分化”的基本格局,推动房地产主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具备相应的市场基础和条件。
再者我国人口数量及流动性仍然在增长。
时代周报:当下绿地面临的市场挑战主要是哪些方面?
张玉良:主要是外部环境的挑战。
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控将继续实施。可以预见,在长效机制建立以前,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市场格局和消费者预期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行业竞争加剧也是一方面。“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舍命狂奔才能留在原地”,已经成为行业竞争的真实写照。
金融监管政策持续从严从紧,也是一方面。未来三年恰好是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要时间窗口。在这种金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需要改变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习惯性做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时代周报:绿地在资金与资源整合方面,会有哪些动作?
张玉良:集团整体一盘棋、产业高度协同,主业与多元产业形成合力。
时代周报:当下大环境对接下来绿地转型方向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玉良:对于一些实力不济的中小房企,会比较艰难,也可能演化为被收购兼并。而对于行业龙头,资金、土地、购买力等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化,只要应对得当、反而会有不少的机会,比如更低竞争的拿地机会、快速扩张布局的并购机会、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行业地位的机会等等。
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要全面、准确、辩证地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