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口”到“合资”时代 两个市场相互促进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张力克 2018-10-29 10:46:1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从“进口”到“合资”时代 两个市场相互促进)

“早先,我们做进口车生意时,进口还是比较有优势的。现在关税降了,进口车市场可能会有些变化,但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国人的消费习惯已经慢慢改变了。” 延安锦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Jeep授权经销商的投资人王荣震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形成持续纵向深化、横向拓展之势。进口车的大量入市在增加国人买车选择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即将于11月5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集全球汽车行业智能科技与精良产品于一身的“盛宴”。在汽车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实现均衡、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从“进口”到“合资”时代

过去,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汽车工业更是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当时适合乘用车消费市场的仅有红旗、上海等少数乘用车品牌。资料显示,当时每辆红旗车的制造成本为6万-20万元,中国一汽当时几乎是亏着本在供应国家公务车市场。

1973年广交会期间,为了解决用车紧张问题,国家高层领导出面引进200辆丰田皇冠轿车承担广交会的接待工作。自此,国内开始较大规模引进外资轿车,日系车产品中的全球畅销车型皇冠、卡罗拉、达特桑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为了满足普通消费者的私人用车需求,我国从1985年开始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从波兰进口菲亚特126P等车型,这些车型的进口价格为4000元左右,相对动辄价格数万元的高档进口车,这些来自东欧的产品深受当时“万元户”的喜爱,很好地填补了当时的家用消费市场。

1983年、1984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相继成立,桑塔纳、切诺基等合资车型下线,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合资时代。随着合资车企产能的日渐上升,合资车开始成为汽车市场炙手可热的选择,进而吃掉相当一批进口车份额。

尤其是1995年桑塔纳2000一上市,就受到市场极大欢迎。有报道称,当时上海大众门口想要购车的消费者已经排成队。1996年,当时国产的捷达和桑塔纳进行了一轮降价,一下子就挤掉了来自东欧地区的进口车。

不过,随着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出现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群,他们对高端车型有迫切的需求,这就使得大量日系、美系、德系高端车型不断进口到中国市场。

199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政策》,明确规定了汽车合资股比限制:汽车整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同时,同一家外商只能在国内建立不超过两家生产同类整车的合资企业。至此,政府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对合资车企的扶持,并在关税上进行配套性倾斜。

同一年,中国主动进行史上第一轮汽车关税下调:排量3.0L以上燃油轿车税率降至150%,3.0L以下车型税率降至110%,统一下调70个百分点。1997年,汽车关税再次下调,上述两种车型分别下降至100%(3.0L以上)和80%(3.0L以下)水平。在这3年里,关税税率降幅仅为10个百分点,且绝对水平仍然较高,政府更倾向保护国产合资产品。

两个市场相互促进

王荣震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早期做进口车生意优势很大,但是,随着合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进口车的优势逐渐被减弱。

2011年,王荣震拿到南通地区进口现代特约经销商授权,是国内较早做纯进口现代业务的经销商。王荣震表示,“那个时候买进口现代产品的客户,一部分是了解这个品牌和产品品质的消费者,另一部分则是韩企。”

好景不长,2016年开始进口现代在华销量开始大幅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销量还不错的进口车陆续国产化,譬如,“原来的现代新胜达,在2013年初正式国产,变成了北京现代新胜达。进口车新胜达排量较高的车型,价格也较高,市场接受度也就相对降低,进口车业务中就没有畅销车可以卖。”王荣震表示。

王荣震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接触的客户一般对进口车‘不感冒’。目前,性价比高的进口车不多,凡是进口车都是各品牌当中最贵的车型,譬如宝马的X5、7系,奔驰S级等,它们品牌的其他产品则在华晨宝马、北京现代生产,也就导致低价位的进口车不好卖。如果买一辆七八十万元的车,消费者肯定还是想买一辆进口车。

来自国机汽车(行情600335,诊股)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进口车市场的体量一直维持在100万辆上下,进口消费多分布在豪华车市场及一些小众细分市场。

在今年,政府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开始主动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由于进口渠道因素,终端实际降价幅度仍难以大幅降低,合资车市场与进口车市场依然将维持当前的态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机汽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