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谭力峰 2019-02-19 04:54: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大湾区首个博士后科创中心落户南沙:技术转移超100项)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及,强化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共同将广州南沙打造为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

此前,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筹备和试运行,1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及产业协同创新(南沙)中心(以下均简称“中心”)正式落户南沙。

这个目前拥有会员102名(含机构会员44名和专家学者个人会员58名)的中心机构,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协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共享平台。

“目前我们的博士后通过科研开发累计形成技术转移超过100项,为南沙新区创造经济效益近50亿元。”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博士后每年大概拉动经济增长5个亿。

在2019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也提出将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南沙区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发挥中心与香港、澳门及海外高校及专家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公共研究中心有利的载体,形成项目交流和对接,促进大湾区内部的人才交流(内地—港澳、内地—大陆),吸引周边城市的有层次人才到大湾区工作。”中心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留在南沙的博士们

作为中心的一员,赵佳欣博士研究开发的仿真软件系统,已打破了国外垄断,顺利实现了国产化。今年4月份即将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他,决定继续留在中心理事长单位——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作,并成为中心的个人会员。

“中心经常会组织一些研讨会,让我们聚在一起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还会帮助申请人才经费,支持我们创业。” 赵佳欣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和赵佳欣一样选择留在南沙创业的博士还有很多。相关数据显示,中心已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中,已出站 37名,仍在站 23名。出站后留在广州地区的有26名,占出站博士后总数的 70%;留在南沙区的有21名,占已出站博士后总数的 57%。有些优秀的博士后还成为创新创业、技术转移的重要骨干,乃至领军人物。

留下来的还有从事海洋环境研究的冯斌博士。冯斌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为客户转换晦涩难懂的海洋环境数据。他创办的公司—广州博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8年市场产值已超过600万元。公司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数据管理系统更是为我国的“可燃冰”勘查及试采提供了数据支撑。

冯斌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南沙的区位优势以及高层次人才的优待政策是他选择在南沙创业的主要原因。“南沙在跟港澳方面的沟通交流更为便捷和顺畅,合作的机会也较多。同时,港澳那边的企业思维模式、项目运作手法也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冯斌说道。

“我们希望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院校和企业,集聚优秀人才,建立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集群,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建成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中心方面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希望通过中心的平台撮合和推动更多的合作。

在早前的人才引进工作中,中心在“高层次人才+技术转移”、“高层次人才+大湾区”以及“高层次人才+科技服务”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一大批最新的科研成果也开始实现产业化。

对于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的张晋博士来说,南沙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是他来南沙工作以及选择在此创业的主要原因。2018年6月,张晋在南沙创立了“广州国科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张晋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主要的研发集中在区块链和大数据方面,两个研发项目,分别是南海海洋数据共享平台项目和文古收藏交易平台项目。截至2018年底公司已累计签署了1500余万元的合同。“我们去年还拿到了中心理事单位南沙资讯科技园投出的唯一一笔种子轮基金。”他对记者说道。

据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早前不少博士后出站后成为专家留在南沙,继续进行技术转移工作,最显著的是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的于广平博士团队,从在站到出站后为南沙企业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订单量累计超过1亿元。

打造大湾区科创高地

南沙新区是“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广东省政府文件指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开展招才引智,联合建设大数据中心和国家重大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去年3月,《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实施细则》出台,明确了对各类创新机构、产业以及平台等的奖励办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全面出台,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和汇聚,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全面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中心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据中心方面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心秘书处不仅发挥粤港澳合作的独特优势,广泛吸引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外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到大湾区,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还通过博士后导师在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参与项目评审和合作,为境外博士到南沙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数据显示,中心目前共招收获得境外高校博士学位的博士后 19名,占招收博士后总数的 32%,作为粤港澳合作的桥梁,不断推动粤港澳人才的融合与技术的合作。

“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在我创业的过程中给到了很多支持,比方说前期帮我们导入了很多市场信息、人脉资源等;然后在这个平台里我们还可以对于其他博士后的科研成果定期进行分享交流,更便于我们找到合适的合作机会。” 张晋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自己早前与魏利博士进行的合作,正是把物联网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结合的一次良好示范,目前拟申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相关科技项目,进行更加深入的技术研发。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正式出台后,张晋认为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经与香港物联网协会,以及一批香港的高科技公司(专注于智能家居、智能酒店的研发)进行项目合作协议商谈,预计今年将会有3-5个项目落地。

“其实从之前科研设备的共享,即利用我们的理事单位为博士后和科技创业者提供优质、廉价、便利的有偿设备共享,我们下一步也想借助一些科学家为大湾区的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称。

与此同时,中心方面也表示目前将结合各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导向,探索博士后工作站运营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的新路径。“除了建立会员机构共享数据库,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培训外,我们也会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增强中心发展源动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