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证券日报:后续降准空间要靠挤)
在3月10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央行行长易纲说,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实际上跟发达国家的总的准备金率差不多,而且这个比率要远低于日本的比率”。那么,接下来我们降准的空间还有多大呢?
在去年和今年打出一系列的降准组合拳之后,现在6家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和邮储)实际执行存准率为12%和13%,中小型商业银行为10%、11%和11.5%,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为7%和8%,政策性银行为7.5%,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为6%。全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1%。
目前我国银行清算用的超额准备金率只有1%左右。因此,当前商业银行的总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12%左右。易纲强调,发展中国家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合适的,通过下调准备金率在中国目前情况下还有一定空间,但比起前几年小多了。
据易纲介绍,美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一共有12%的水平,欧洲也是12%,日本法定存款准备金加上超额存款准备金有20%多。
这也就是说,现行存准率水平已经趋于合理,降准的空间已经被大幅压缩,像去年以来那么大的降幅是不可能再出现了。去年以来,央行五次降准3.5个百分点。
除了存准率基准档次的调整,央行还对金融机构实施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和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相关考核政策。在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后,这两项政策现在已经属于“常规”政策了。具体来看,适用于大中型银行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的幅度是0.5个或1.5个百分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用于当地贷款发放的资金达到其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的,其存款准备金下降幅度是1个百分点。
这两项政策旨在激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金融领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已于2019年1月25日完成了2018年度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调整工作。
尽管现在的降准空间好像已经很小了,但我们所处的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需要有充足的货币供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准率实际水平已经清楚,但实体经济对于资金仍是渴求的,在这样的形势下,降准仍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必备工具。那么,降准空间从哪里来呢?只有靠挤了,也就是我们之前屡试不爽的定向降准。
对于降准,笔者还是坚持此前的看法,在1月份降准及各项定向降准政策实施完毕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政策静默期。这个静默期有多长,取决于实体经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