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永续债引弓待发 或成未来银行“补血”主力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晓琪 2019-04-25 09:23:0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5000亿永续债引弓待发 或成未来银行“补血”主力)

商业银行的永续债发行正持续升温。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日前公告称,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择期发行总规模不超过500亿元永续债。据统计,在今年1月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成功发行首单400亿元永续债后,算上平安银行,已有9家银行披露永续债发行计划,预计发行的永续债规模接近五千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发行永续债的突出作用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新引入的永续债可能会成为未来银行“补血”主力,并吸引更多投资者。

永续债发行规模近五千亿

日前,平安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决议通过了《关于发行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议案》,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择期发行总规模不超过500亿元永续债,用于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首期发行金额将不超过200亿元。

继今年1月份中行成功发行首单400亿元永续债后,共有包括工行、农行、中行、交行、光大、中信、华夏、民生等8家银行披露了拟发行合计不超过4400亿元的永续债再融资计划,其中农行以不超过1200亿元发行金额居规模首位。此次平安银行加入发行阵营后,商业银行预计发行的永续债规模接近五千亿元。

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至2021年,平安银行将有301亿元二级资本工具和200亿元优先股面临赎回,须用同等级或更高级别资本替代。其中,平安银行在2016年非公开发行的5年期200亿元优先股,于2021年在得到银保监会批准的前提下,有权赎回全部或部分本次优先股。若赎回200亿元优先股后,将没有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用以填补资本缺口,而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工具能够帮助平安银行储备其他一级资本,缓解优先股赎回后资本消耗压力。通过本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发行,可以未雨绸缪解决优先股赎回后的资本补充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平安银行拟出资成立理财子公司,需要消耗50亿元乃至更多的资本。500亿元额度可以根据需要择机发行,通过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方式,有效应对成立理财子公司造成的资本缺口。

据了解,平安银行近期出台了《2019-2021年资本管理规划》,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总资本充足率将逐步提升到9%、10%和12.5%。事实上,平安银行通过今年初已发行260亿可转债用以补充核心资本、即将发行300亿元二级资本债用以补充二级资本,再加上本次发行500亿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充实其他一级资本,将使平安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从原来资本规划的10.8%大幅度提升至12.5%以上,甚至达到高于同业的平均水平。

永续债渐成银行补血主力

“永续债”是指没有明确到期日或期限非常长的债券,即理论上永久存续,国内非金融企业发行永续债已有多年经验,银行永续债的发行才启动不久。

穆迪分析师认为,2018年中以来,中资银行的资本募集步伐加快,2019年将保持这一旺盛势头。促使银行在今后数年加快发行资本证券的因素包括:银行大量存量资本工具将在2019年-2020年进入可赎回的状态;大型银行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满足即将实施的附加资本要求;银行可能会面临贷款增长加速,因而资本消耗加快。新引入的永续债可能会成为未来发行的主力,并吸引更多投资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对银行而言,发行永续债的突出作用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对上市银行来说,永续债可以改变其他一级资本较少、二级资本较多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对非上市银行来说,永续债拓宽资本补充来源,增加一级资本补充工具。

分析人士认为,平安银行现在推出永续债是顺势而为。其一,永续债是监管鼓励和大力推行的一级资本创新工具,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可补充一级资本且不影响股权结构,不摊薄ROE;其二,永续债无需证监会审批,而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不是发行股票,不会对股价产生冲击;其三,当前银行间市场利率处于近两年来的历史低位,为永续债发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