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谋划大湾区大学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潘展虹 2019-05-28 04:06:4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东莞谋划大湾区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建设有了新动向。

5月19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上,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透露,国家已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目前相关筹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时代周报记者从东莞方面了解到,该市一直在谋划大湾区大学建设,目前已有初步建设计划。

多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认为,大湾区大学落在东莞目的是与广东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配套,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认为,东莞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可倒逼科技创新,推动其向“微笑曲线”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聚光灯”下的大湾区大学尚未公开办学方案,但已承担着社会各界的期待。今年全国两会,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在大湾区内设立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湾区大学”,输出更国际化、更创新的人才。类似呼吁在三地教育界引起共鸣,多个高校校长表示大湾区亟须借此构建高等教育集群。

“大湾区大学应秉承大湾区的创新、开放精神,对内与企业、机构等探索实验室、学科共建,对外面向港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邀请高水平科研人员、团队参与,打造为大湾区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的平台。”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万陆对时代周报记者提议道。

打造大湾区MIT

社会对大湾区大学的呼吁,实际是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寻找有力的智力支撑。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大湾区的一大战略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三地高校自然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但从质量及数量而言,相较于旧金山、纽约、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显得有些“尴尬”。

“广东一直缺高水平大学。”万陆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广东并不是教育强省,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力量不足。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理工类学生占全省学生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久以来,广东希望补齐其在高水平大学尤其是创新型大学方面的短板,近年重点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

大湾区大学或成为广东补短板的最佳契机。《纲要》明确提到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从国家层面为广东补短板。”万陆认为,大湾区大学应侧重于理工科的学科设置,同时借助港澳教育力量提升高水平学科建设。

近年,粤港澳三地在教育合作已有不同形式的尝试,包括远程教育、共建科研项目、合作办学等。截至2017年11月,香港与内地及澳门高校共有1417个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合作项目,其中香港与广东、澳门院校的学术研究合作项目多达333项,占整体合作数目约25%。而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相继落户大湾区。“大湾区大学可与之建立密切合作,从中学习、借鉴高校管理的先进经验。”万陆认为。

东莞有类似想法。有参与东莞调研的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东莞与香港城市大学有过接触,或有意合力共建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确实有计划在湾区内设立新校园,但选址还未能公布。东莞方面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暂未有确切消息。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邓江年认为:“大湾区大学应该跟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大学有所差别,首先应该是国际化办学,其次是服务于本地。”他建议,大湾区大学应该更多偏理工办学,打造成大湾区的MIT(麻省理工学院)。

意在推动产学研

备受关注的大湾区大学落地东莞,在不少观点看来,这并不意外。

“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对技术需求非常大。但是东莞缺少知名大学。”邓江年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大湾区大学设在东莞可弥补东莞高等教育瓶颈,提高东莞的教育站位,可为东莞产业升级提供更多支撑。

这不仅是东莞的期望,也是珠江东岸乃至大湾区的期盼。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出席2019(首届)莞深产业协同发展峰会时曾提到,珠江东岸虽有科创能力和产业转化,但源头科创还是有所欠缺。“希望在珠江东岸进行高等教育这类智力密集型的平台集聚,形成大湾区大学系统。”

事实却是大湾区有逾百所高校、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智力密集型平台,但高等人才比例和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支持不足。数据可佐证,大湾区内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仅为常住人口的17.4%,而旧金山、纽约湾区比例均超过40%。

人才力量有待激活的原因与产学研链条尚未打通有关。“现有的高校体制机制束缚了科研为产业服务的能力,难以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难题。”万陆举例道,如在教师评价指标上鼓励更多产研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他认为,大湾区大学作为全新的大学,没有体制机制负担,可率先在此突破,与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搭建有效的产学研平台。

港澳同样需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香港城市大学发表《2018年大湾区科研创新综合分析及展望报告》,显示大湾区内科研创新发展排行中,香港在科技人才、资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均落后于广深。尽管香港科研有优势,但大部分流于学术层面,欠缺科研创新专才及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兴产业。张玉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湾区科技创新需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倒逼科技创新的重要元素。而香港就是缺少产业提供需求,科技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一定程度上,高校集群和产业集群是相辅相成的。为此,大湾区大学可成为当中的载体,对接港澳科创加快成果转化。“理想情况下,大湾区大学尽可能在学科设置方面,跟广东产业发展现状、规划前景密切对接。”万陆说道。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