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四季度保6压力不大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江珊 2019-10-22 05:24:2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四季度保6压力不大)

[摘要] 物价水平偏低,经济运行低于潜在增速,问题出在需求方,扩大需求才能解决问题。扩大需求就需要增加信贷。信贷不增长,购买力上不去,扩大需求就是一句空话。

四季度中国GDP增速会破6吗?

据国家统计局在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增速略有放缓,处于6%―6.5%的年度预期目标区间内。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底线6%,引发外界担忧:第四季度GDP增速是否面临“破6”之虞?

“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新低6%,接下来的四季度,因为去年基期较低,GDP同比增速大概率不会破6,全年GDP增速更不会破6。”中国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Q:时代周报 A:张斌)

6%低于潜在增速

Q:作为长期跟踪和研究宏观经济的专家,你如何研判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A:四季度GDP增速大概率不会破6。考验是明年怎么办,会不会破6?

经济增长不是越快越好,GDP增速不是6%比5%就好。判断合意经济增速的依据在于通胀水平:在2%―3%的通胀水平上,经济景气程度、企业盈利、劳动力市场均不冷不热,对应的GDP增速最贴近潜在经济增速。现在世界各国货币当局都把2%―3%的通胀作为唯一或者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这个目标中同时蕴含与这一通胀水平相一致的潜在经济增速。

通胀指标选取的是涵盖普遍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方向的价格指数,而不是被个别商品和服务剧烈波动主导的价格指数,货币当局经常使用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

三季度CPI同比增速3%。除了猪肉和其他肉类蛋白价格上涨,其他商品价格增速都在持续下跌,核心CPI自2018年中期以来持续下跌,一直低于2%,目前为1.5%。再加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占比较大,PPI更值得关注。三季度PPI与核心CPI走势高度一致,也是持续下行走势,目前为-1.2%。再看看其他辅助指标,制造业PMI持续低于荣枯线,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当中的就业分项指数都是近10年来的低位,非耐用消费品大幅下行等。

这些指标放在一起,结论很清晰:三季度6%的GDP增速低于潜在增速。明年初如果再破6,与潜在经济增速距离更大、福利损失更大。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持经济稳在6%以上。

Q:如何从内外两个不同维度分析我国经济面临的较大下行压力?

A:目前内外需都处于疲弱状态。

外部环境上,2018年三四月份至今,全球经济环境都处于下行通道,不利于外需。目前还在探底过程中,虽然已处较低位置,但还是在往下走,没有到底。出口跟外部环境关系紧密,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度呈下降态势,贸易出口也都在下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出口很难有太大起色。

内部环境上,主要还是需求不足,这是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常面临的问题。整个经济要冷很容易,要热却很难。经济容易偏冷与结构转型有关系。大家的支出意愿较弱,尤其是投资意愿不强。投资支出弱,最直观原因是企业资产负债表情况不是太好,未来预期不是特别明确。需要逆周期政策发力,把总需求尽量稳住。三季度广义信贷和广义政府支出增速都在下降,市场内发动力比较弱。政府支出虽然起托底作用,但边际的支持力度也较弱,整个经济内需不足。

五大政策力保稳增长

Q:在你看来,第四季度稳增长政策将如何发力?

A:物价水平偏低,经济运行低于潜在增速,问题出在需求方,扩大需求才能解决问题。扩大需求就需要增加信贷。信贷不增长,购买力上不去,扩大需求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制约信贷增长的主因不是金融机构不愿贷款,而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孱弱,预期不明朗,信贷需求不足。欲激发企业信贷需求,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手段:

一是及时调整利率。不能因为猪肉价格上涨带动CPI上涨而绑架货币政策。非洲猪瘟带来的肉类价格大幅上涨,已经让居民部门要为此多负担接近万亿元的生活成本支出,如果逆周期政策不到位,居民部门的收入增长还要承担新的损失。及时调整利率是世界各国应对需求不足的头号政策工具,在中国也不能缺位。

二是对房地产企业和住房抵押贷款政策的正常化。遏制房价上涨的长久之计是大幅提高住宅用地供给和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靠抑制需求。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被压下去的需求以后还会更猛烈地反弹。退一步说,即便是抑制需求,选取的时点也应该是房地产销售和价格的上升通道,而不是当前房地产销售和价格的下行通道。房地产信贷在当前社会融资总额增量当中占三成比例,经济下行期打压房地产相关信贷,不仅造成房地产行业压力巨大,全社会信贷也会再下台阶,全社会购买力跟着下台阶。

三是确保广义政府债务和基建投资的合理增长,发挥好其熨平经济波动的缓冲器作用。专项债扩容对地方政府融资和基建有一定帮助,但规模上还远远不够。专项债需要扩容,但还不足以满足没有现金流支持的公益类基建投资需求。一般预算则需要根据现实发展需要,增加对没有现金流支持的公益类基建资金的安排。

四是帮助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家的相关政策安排。巨大的流动人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没有被释放的消费潜力。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家电、汽车等工业品消费过早地进入了饱和期。如果能让更多流动人口在工作地城市安家落户,对增加消费有巨大潜力。

五是坚持当前汇率改革方向,发挥好汇率浮动对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Q:自8月中旬央行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市场降息预期此起彼伏。四季度是否有降息或降准可能?

A:降准有时候是中性的,算不上刺激政策。降息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政策宽松信号。现在监管层一直比较谨慎,不愿意给市场留下货币政策宽松的印象,担心被说大水漫灌。尽管现在经济其实需要货币政策宽松支持,但四季度同比数不会太差,四季度未必会马上改口径,将政策往宽松上定调,最起码不会那么明确地去说。当然也有可能通过降低MLF利率方式引导LPR下降,但不一定发生在四季度,也可能到明年初。

金融改革破旧待立新

Q: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将对宏观经济带来什么影响?金融去杠杆会否拖累经济进一步下行?

A:金融业治理整顿一些高风险机构和行业,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原来确实有很多风险过高、对投资者保护不利的业务和机构。破旧是正确的,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立新不够,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包括金融机构在立新方面进展较慢。金融领域去杠杆、降低金融风险是一方面,但要把短板补齐。破旧但没有立新,对经济肯定有影响,资金短期的需求肯定会受到一些负面冲击。

具体而言,金融立新需要满足经济转型及发展需要。

首先,对居民而言养老保险金融服务还很不够。现在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手里的钱多了,每个家庭的金融资产平均大概有30万元,不可能都放在银行存款理财,其中一些人愿意承担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也希望长期投资,特别是养老有保障。国外家庭金融资产分布,基本上是银行存款占1/3,证券类资产占1/3,养老保险占1/3,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局限很大,养老只占10%。个人养老金账户一直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实际上这块需求很强。养老金作为长期的权益类产品,除了股市,还有不动产信托基金。不动产信托基金的想法已经提出很久,但阻力很大,一直推不出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设立,需要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包括中长期金融投资工具的配套。

其次,对企业而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很难完全依靠银行贷款,产业转型的企业跟银行贷款对接不到一块,更多需要一些权益类的融资或愿意从事高风险的融资,证券市场发展做得还不够。

最后,对政府而言,国债、普通债这些工具用得太少。实际上很少有国家做公益和准公益的项目,去找商业银行机构借那么贵的钱。总而言之,在金融领域,不管是对政府、居民还是企业,很多金融服务都不到位。当然已经都在改,但做得还是不够,新的工具、产品和机构应该加快发展,这样才能对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形成支持而不是遏制。

四季度基建增速将增长

Q:基建投资和消费是今年我国稳增长的两大支柱。权威数据显示,今年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投资规模较2018年同期大幅增长,要在四季度实现稳增长,是否依然必须依靠大规模基建?

A:什么叫大规模?怎样的基建增速算合理?过去很多的基建增速都是20%多,去年直接降到个位数。我的理解是,基建增速下降是自然趋势,但降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水平?要根据发展的需要而定。

就目前情况而言,内需不足,整个市场动力较弱,基建在稳定总需求方面就要发挥作用。另外,从中长期看,基建有很多短板待补,增速太低也不好。在日本、韩国,城市化率达到70%以前,基建增速要高于名义GDP增速,我国现在低于这个数。

当然不是说中国基建增速一定要到8%―10%,毕竟每个国家情况不一样,但在现阶段,基建增速再往上抬升一点是有必要的。总量上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结构设计上还要再优化,同时需要把基建的区域分布和项目设计做得更合理一些,更好地服务解决经济发展的短板。

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上升至5%,四季度基建增速肯定还会增长,尤其是同比增速会往上走,中长期贷款往上冒一些。用专项债做资本金的,还可以做一些配套资金,具体数据需要进一步测算。

Q:如果四季度要维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投资必然要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但金融去杠杆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政府融资,影响基建投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A:首先,我认为四季度保6的压力不大,前面已详细说过。不过,既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投资增速,资金配套又跟不上,这一矛盾确实长期存在。

关键要看什么类型的项目,公益跟准公益的项目最好从一般预算出,政府预算内直接拿钱,而不是通过发专项债。但现在因为3%的预算不能破,预算内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公益跟准公益项目的投资缺口摆在那,就只能依靠专项债了。

专项债的盘子,其实也接不住基建规模了。所以现在出现另一种方式,将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再从商业金融机构里拿钱,这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做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老百姓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