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行扎堆产口罩:制成只需0.5秒 消毒却要半个月)
你买得到口罩吗?
眼下不少人正要开始上班,但口罩硬是一个都没买到。国内口罩紧缺正在各大城市上演。尽管不断有口罩厂坚持开工的消息传出来,仍无法完全满足全国需求。甚至在武汉防疫前线,一个城市每天的口罩缺口就高达数万个。
此时,一批本行不是做口罩的企业也跨界做起了口罩。这其中,有给苹果代工生产iPhone的富士康,也有本职是生产汽车的宝骏。连做耳机的公司也下场做起了口罩。
口罩行业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遍地开花的旅程。这些企业跨界,是“玩票”?还是真情实意?他们的口罩业务,又能否顺利开展?
如果没有产业链的支持,单凭任何一家刚刚跨界来的企业,或许都难成其事。
1
耳机制造商和车企都开始做口罩
当下,各方力量均被动员起来,以解决口罩短缺的现状。
浙江江山,一家消防设备生产企业在72小时内建成一座口罩厂,防护服车间已开始生产,口罩生产线也在调试,预计仅口罩产能将达到120万只。
此前,四川省广安市脱贫县岳池县也在72小时内建成医用口罩厂,目前日产能达到4万多只医用外科口罩,并将继续扩充产能。
除了这些新建成的口罩生产线,还有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的“外行”们,加入到跨界生产口罩的行列中来。
从做手机代工的富士康,到专业的汽车制造商上汽通用,都下场自己生产口罩。
2月6日,富士康就在官方公众号上发文称,为解决口罩短缺问题,旗下公司工业富联(行情601138,诊股)首次引入了口罩生产线,
预计在2月底,富士康的生产线可实现日产200万只的产能计划。这些口罩将优先用于富士康科技集团近百万员工内部生产防疫保障。2月5日,首条日产10万只口罩生产线开始试产。
同一天,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宝骏汽车也发布官方消息称,公司联合供应商通过改造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
宝骏汽车改造的无尘车间,由广西建工集团负责改建,一共设置了14条生产线,包括4条N95口罩生产线,以及10条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预计日产量可以达170万个以上。
2
有的给员工用,有的靠此拉股价
跨界生产的口罩,用途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售卖。各家跨界厂商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工业富联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提到,所产口罩“不仅将最大限度满足集团员工防疫需求,还将视情况积极对外支援输出,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由此来看,短期内其所产口罩将用于内部员工日常使用。
目前,富士康在内地的员工数量为20余万,按此计算,其一天的口罩需求应不小于这一数字。
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其自身业务版图中,有与之相关的部分。
口罩板块指数
2月4日有消息称,赢合科技(行情300457,诊股)在今年春节期间,紧急开发生产医疗平面医用口罩全自动一体机,并与振德医疗(行情603301,诊股)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开发KN95口罩全自动生产线。而赢合科技目前的主业为锂电池生产设备业务。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公司还曾收购主营电子烟业务的斯科尔51%股权。
如主业是生产耳机等电子产品的漫步者(行情002351,诊股)控股的东莞市利发爱尔空气净化系统有限公司,1月22日发出声明称,“作为专业的KN95级别口罩生产厂家,正在竭尽全力保证对全平台所有渠道所售产品的正常供应,满足社会需求。”
2月6日,漫步者触及涨停。自2月4日以来,漫步者已连续4天上涨。
据同花顺(行情300033,诊股)数据显示,该概念板块截至目前有33家相关企业,在2月3日至2月7日,该概念板块指数涨幅达到34%。
口罩概念已然成为当下一大投资风口。但这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各界对于口罩的巨大需求。
3
口罩,一个也难买
外行跨界生产口罩或许想法各异,但却都面临着同一个社会现实:口罩紧缺。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介绍道,我国口罩产能约为每天2000万只,目前产能恢复率60%左右。而据发改委5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月3日,全国口罩日产量已达1480万只,产能利用率67%。
产能尚未恢复到巅峰时期,但口罩的需求却是不会等着机器开工。
2月7日晚上9点,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17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亚波透露,“2月6日,医用N95口罩当日需求11.9万个,当日缺口是5.68万个。”
疫情的发展已经让口罩成为全国市场上的“紧俏货”。
目前,广州、长沙等多个地区开始在线预约购买口罩,用户通过小程序线上预约后可参与口罩购买,但在不少地方,即便预约也不等于百分之百就能买到口罩。
例如时代周报记者在广州某药店的宣传上发现,其文案写道,在填写预约信息后,若是成功中签才能在指定时间内凭身份证和核销码去门店进行购买。
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发展仍处于复杂时期的当下,口罩的庞大需求量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为此,社会各界正想方设法“搞”口罩。包括从海外买口罩。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1月24~30日7天内共进口口罩5600多万只,其中1月30日当天进口量超过2000万只,对缓解供需矛盾起到一定作用。
但在疫情仍然复杂的当下,随着海外多国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海外国家也开始为预防疫情做准备,其中口罩亦被当作重要物资。因此,海外寻求口罩或许将变得困难起来。
此外,口罩自身的生产要求,也注定其会经历一段紧缺时期。
2月8日,工信部官方微博“工信微报”在转发央视关于中国医药(行情600056,诊股)集团董事长刘敬桢的一段采访时回应了“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为何口罩不够用?”的问题。
工信部在官微中表示,实际上,中国口罩生产秒速,仅需0.5秒/只。为了保证口罩的安全性,一个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需要7天到半个月。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一台俗称打片机的口罩本体制造机,从原材料入料到成品完成,均可一条线自动化作业。产能可达到120片/分钟以上。即0.5秒/片。但正规的医用口罩在生产后,会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灭菌。但是这样一来,口罩上会有环氧乙烷残留。
环氧乙烷本身是一种致癌物质,其残留物不仅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因此,必须通过解析的方式,使残留的环氧乙烷释放,达到安全含量标准,经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上市。解析的过程则需要7天到半个月。
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称,“也就是说,大年初一加班生产的那批次口罩,可能今天刚刚上市!”
口罩生产工序不简单,跨界厂家们的口罩生产之路,或许也不会一帆风顺。
4
造口罩不难,难的是原材料
从口罩产业链看,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中游的口罩制造,以及下游的销售流通三个环节。
目前,各跨界企业主要介入的是中游的口罩制造环节。这个环节需要满足无尘车间、设备、人员、原材料等多个条件。
以生产汽车的上汽和手机代工的工业富联为例,汽车工厂的喷漆车间已经是无尘车间,经过改造之后很快就可满足口罩生产要求。进行精密电子产品组装的工业富联也具备无尘车间的基础,可改造后进行口罩生产。
此外,生产设备价格方面,用于生产N95口罩的一整套全自动杯型口罩成型机市场价格大约在30-35万,用于生产普通医用口罩的设备一套大约在15-20万。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并不算贵。
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原材料。
在生产中,原材料需求首先在熔喷布。
口罩的技术含量主要是在“布”里。熔喷布的全称是医用高熔指熔喷无纺布。其制造工艺十分复杂,这也是限制口罩生产速度的原因之一。
首先,需在炼油厂内将原油炼成聚丙烯,再经过化工厂生产出来聚丙烯颗粒,经过炼化后得到高熔聚丙烯纤维,然后再通过熔喷法生产出无纺布。最后还需要对无纺布进行驻极处理,让纤维带上电荷,从而提高过滤效率。
石化企业,便拥有提炼聚丙烯的优势。
2月6日,中国石化(行情600028,诊股)在微博上向外界发出声音,寻求相关的设备,进行口罩生产。“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1.我们需要口罩机。您若有富余、可用的设备,可转让给我们,我们将协调生产、增产口罩。2.我们有熔喷布,您若缺此原料,我们可运输上门。”
中石化在跨界口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下其他跨界者的问题。
目前,国内相关原材料企业正逐渐复工,以保障口罩产业链的原料供应。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助。
中国石化新闻办透露,截至2月7日中午,中国石化已与合作伙伴对接完成11条口罩生产线,即将进入设备安装程序。据初步估算,到2月10日,中国石化将助力新增口罩产能13万片/日。到2月29日,将实现新增产能至60万片/日,至3月10日,新增产能将增加至100万片/日以上。
原材料企业也在加紧提高产能。
天津泰达旗下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拥有7条熔喷布生产线,总产能达到7000吨/年。科技日报报道显示,泰达洁净根据疫情发展紧急启动了四条生产线,一天产能达到10吨,可用于700万到800万只口罩的生产。
但在目前不少地区尚在封闭之中的状况下,物流运输、人工等问题将成为困扰这些跨界口罩厂家的另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