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嘉和生物拟香港上市 至今无药品上市研发能力存疑)
《投资者网》蔡俊
有这样一家药厂,CEO海外研发出身,曾是沃森生物大战略之一,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八成,但至今无任何一款药物上市。这家公司就是嘉和生物。
最近,嘉和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预计募集资金24.8亿港元。成立13年,尽管公司光环众多,但研发能力令人存疑。
不止如此,公司募投将引进的美国药物,海外开发迟缓,国内同款药物进入白热化竞争,但嘉和生物还没有规模化的营销团队。
公司的困局,第一步,要实现药物商业化,第二步是业绩扭亏为盈。不过,至少在今年,连第一步都很难迈出。
募投项目前途未卜
根据招股书,嘉和生物计划筹资24.8亿港元,其中3.72亿港元用于GB491药物的计划临床试验、注册备案筹备。
该药物由公司从美国医药上市企业——G1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G1)引进。根据协议,公司需向G1支付600万美元的前期现金付款、4000万美元的开发和里程碑付款,以换取该药物在亚太区(除日本外)的开发、商业权利。
GB491是一种CDK4/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抑制剂,主要用于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全球目前有三款类似药物上市,分别为辉瑞Ibrance、诺华Kisqali、礼来Verzenio。据三家企业财报,CDK4/6药物去年创造的销售额,超过60亿美元。
在国内,辉瑞CDK4/6药物于2018年批准上市,市场名为爱博新。剔除仿制药,目前有10款同类产品迈入临床阶段,里面不乏有诺华、礼来、恒瑞、复星、正大天晴等大厂。
这场争分夺秒的竞赛里,恒瑞医药一马当先,已进入3期临床。嘉和生物斥重金买来的GB491,无论进度或性价比都不占优势,即使上市恐怕也将面临前途未卜的局面。
2017年,公司的合作方G1于美国上市,企业融资1.15亿美元重点开发CDK4/6药物。面对三强争霸的局面,G1当时颇有自信地认为,自己的产品有望成为同类最优。
然而,嘉和生物招股书披露,G1的GB491至今仍在美国进行2a期临床试验。依据当地法规,临床试验需经过1期、2a、2b等流程通过,产品才有望获批上市。
《药劫》上的一篇专业学术分析里,仔细比对了G1产品与其他药厂的差别,认为G1虽耐药性更好,但与辉瑞的上市产品在疗效上并无太大区别。
换言之,公司买来了一个前途尚未明朗的药物。合作方开发三年仍未成功,嘉和生物就准备与国内外一众领先药厂,在同一竞争赛道一争高下。
对此,《投资者网》就GB491的市场竞争力问题,向公司求证,截至7月8日,公司未予置评。
“0”药物商业化
成立于2007年的嘉和生物,至今仍保持研发药物“0”上市的纪录。
招股书显示,公司正在亚洲推进18项临床试验,但没有任何药物商业化;预计未来12至18个月,会向国药监局提交三项新药的上市申请。
没有药物商业化,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来源不稳定,药物研发就会受资金掣肘。
根据招股书,公司2018至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688.2万元、1303.9万元,经营亏损2.83亿元、5.23亿元。在没有任何药物上市的情况下,嘉和生物的收益,主要来自向客户提供研究、制造服务。
计划商业化的三款新药,分别为GB221、GB226、GB242,共同面向乳腺癌治疗。其中最有希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的GB221,进度在三期临床阶段,并备案上市申请。
GB221,又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同款药物有赫赛汀(在华上市)、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全部由罗氏制药开发。国内市场,复宏汉霖、三生国健已先后提交上市申请,另有华兰基因、正大天晴、浙江海正等药厂,与公司处于相同阶段。
若想打响头炮,无论是哪个角度,嘉和生物的赢面都不大。
2020年国家新医保目录显示,赫赛汀价格从7600元降至5500元,计上医保报销比例,留给国内药厂打价格战的空间非常小。罗氏制药深耕该领域多年,对中资“价格杀”的手段早已轻车熟路,因此独霸国内市场的这些年,不断培育患者观念门槛,也主动准备降价,预演了仿制药如潮上市后的战局。
更何况,从复宏汉霖、三生国健等两家的申请进度看,过去一年有余,但至今未予以批准。以此推算,公司GB221通过三期临床试验,再正式申请上市,整个进程至少得耗费一年半载。
开张难,难开张。第一步,嘉和生物要实现药物商业化;第二步,业绩能扭亏为盈。至少在今年,第一步恐怕都很难迈出。
“吞金兽”三易其主
烧钱十余载,至今无药物商业化,嘉和生物也三易其主,磕磕绊绊。
2007年,公司由外资惠生集团出资100万美元成立,并请来美国Amgen工艺开发科学总监周新华,回国出任CEO。创立伊始,嘉和生物就光芒逼人。
2013年起,沃森生物开始入局,通过收购、增资等方式,最终拿到公司的控股权。彼时沃森生物也是一家明星药厂,企业提出宏大的“大生物战略”,豪掷12亿元布局三条产品线,即预防性疫苗、单抗产品、血液制品,嘉和生物属单抗产品条线。
然而,公司无底洞的烧钱,终令沃森生物望而却步。
2018年,沃森生物将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转手,高瓴资本成为第一大股东。企业董事长李云春接受采访时委婉地表示,公司单抗产品需比拼投入,以现有资源很难支撑三线作战。沃森生物梦断大生物战略,导致嘉和生物再次变换门庭。
从外资到国内药厂,再到投资机构,公司三次易主,光芒逐渐褪去。嘉和生物如“吞金兽”,后继者接盘,虽见前任烧钱无产出,但碍于现实,也只能继续跟进投入。解套方式,除了药物商业化,还有推高估值实现上市。
就在递交IPO申请前不久,公司高调宣布完成B轮融资。大股东高瓴资本继续领投,淡马锡、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海通开元国际等明星PE,进场入局。
然而,明星投资机构的扎堆也不能掩盖公司一系列能力的欠缺。研发端零封药物上市,营销端也至今未建立起规模化团队。
招股书披露,截至5月底,公司315人从事研究,占总人数387人的81.4%;因为预期药物上市,内部正在组建团队,拓展规模高达150至300人,以涵盖主要城市一线医院。不过,从51job、猎聘等各大招聘网站看,公司仍在释放研发岗位,营销岗位暂未公开。(思维财经出品)■
嘉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