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深成交量为何如此不平衡)
在前两周,投资者普遍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深市创业板的成交金额超过沪市主板与科创板总和。应该说,沪市无论是股票市值,还是上市公司数量,都是数倍于深市的创业板,因此很多人认为这种状况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它又的确是个事实,而且这种状况还不止出现了一次。
无疑,一个市场中仅一个板块的成交金额就超过另一个市场所有股票的成交金额,这种状况的出现多少带有某种偶然性,是特殊情景下的产物,一般不会长期存在。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市场规模比沪市要小不少的深市,其成交金额则是十来年一直都比沪市大,两者大体上呈3:4至3:5这样的关系。既然是长期存在,又是有相应的比值,这就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性了。而搞清楚这个问题,显然是很有意思的。
大体来说,在沪深股市开始运行的前二十年,沪市的成交状况一直要比深市活跃。在1990年代中期,深市一度发力,率先发动行情,大有急起直追之势,以至社会上出现了“沪弱深强”的说法,那个时候深市的成交金额也曾经短暂地超过沪市,不过随着行情的深入,这种局面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事情的转折是在深市推出创业板之后,由于创业板发展很快,而且当时已经实施了全流通发行,相关股票的流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因为上市的企业普遍市值不太大,比较符合当时的市场操作心态,因此换手率就得以持续保持在高位,这样就有力地推动了深市成交的放量,为深市成交金额全面超越沪市打下了相应的基础。
当然,仅仅是搞了创业板,也未必就能够让深市在成交金额上实现对沪市的全面超越。在这里,沪市上市公司的某些特征也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一段时间,沪市集中上市了一批大盘股,对于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问题是这些大盘股普遍自由流通股的比例不高,大都又是属于传统产业,股性不佳,因此尽管规模庞大,但参与二级市场操作的投资者并不太多,即便有也往往是作为打新股的底仓,或者是为相应的指数基金所持有,这样也就使得这些大盘股的换手率普遍比较低,对于成交金额的贡献也就不那么大。
虽然,沪市后来也考虑到上市公司结构的平衡问题,特别是在监管部门取消了以发行数量为依据来决定上市场所的规定后,沪市也新上市了不少中小型公司。去年推出的科创板,主要也是中小型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交的活跃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科创板推出后,由于实施新的交易制度,在价格波动上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成交曾经十分活跃,一度单日换手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但毕竟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有限,还无法推动沪市成交金额的大幅度增加。
在创业板实行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的改革,800多只股票全面放宽涨跌幅限制以后,交投一下子活跃起来,甚至出现了深市创业板成交量就超过沪市主板与科创板的局面。现在,这个奇葩现象虽然不再存在,但沪深两市在成交金额上的差距,则是进一步拉开了,如果以换手率而论,则是变得更加悬殊。
两个市场在成交量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反映出上市公司结构以及投资者偏好的问题。都说沪市平均市盈率低,投资价值突出,而深市市盈率高,一些小盘股投机性强,这是事实。但反过来说,资金为什么还是比较多地选择了深市呢(同样的也选择了市盈率很高的沪市科创板呢)?这里有没有市场偏好的问题,譬如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更愿意投资成长性强、属于新经济领域的企业。还有就是相对于大盘股,投资者仍然对中小盘股票有更高的接受程度。无论是引导投资理念,还是强调市场规范,人们还是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去研究问题,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寻找解决的对策。毕竟,资金的流向,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的。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