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加快复苏,11月制造业PMI创三年新高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0月略有回落之后,11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跃升至52.1%的高位,创下2017年9月以后的新高。

(原标题:中国经济加快复苏,11月制造业PMI创三年新高)

中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减,气势如虹。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0月略有回落之后,11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跃升至52.1%的高位,创下2017年9月以后的新高。

分项指标更是几乎全线飘红:当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4.7%和53.9%,分别高于上月0.8和1.1个百分点,均上升至近年高点,且两者差值自6月份以来逐月缩小,从2.5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供需循环持续改善。

当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5%和50.9%,分别高于上月0.5和0.1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且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保持逐月回升走势。供需两端价格指数也都在大幅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2.6%和56.5%,分别比上个月大幅上升3.8、3.3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11月PMI各分项指数普遍回升,表明市场供需加快复苏,内外需求明显改善,经济复苏基本面不断扩大,经济运行平衡性持续改善,企业消化成本能力有所上升,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加速。

供需两旺,“剪刀差”收窄

数据显示,11月的制造业PMI为52.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11月制造业PMI大幅回升有其季节性因素:10月由于国庆长假,工作日有所减少,PMI有所回落,而作为一个环比数据,11月的数据出现了明显回升,“如果将9-11月三个月数据做平滑处理,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整体呈现一个平稳回升的态势”。

支撑这一态势的首先是供需两端的协同发力。11月生产指数比上个月上升0.8个百分点至54.7%,为2017年以来的高点。当月新订单指数为53.9%,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创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文韬指出,11月份,前期连续实施的扩内需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市场需求加快回升,带动企业生产较快增长。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连续5个月下降,11月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至41.4%,已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的差值自6月份以来逐月缩小,从此前的2.5个百分点已降至0.8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经济生产与订单的复苏并不同步,堪称“一波三折”:一季度是需求仍在,生产停滞;从二季度以来,生产的复苏一直快于需求的复苏,这使得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

为此中国在扩大内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期外需也出现了边际改善,因而供需“剪刀差”有所缩小,这表明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供需循环持续改善。

张立群指出,10月份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均有改善,近期供需恢复不同步的问题有所缓解,但他强调,需求不足的矛盾并未消除,目前仍有43%的企业反映,需求不足是企业最大的困难,未来还需要巩固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

从行业上看,11月,经济复苏的基本面明显扩大,21个制造业细分行业PMI中,有14个行业较上月上升,且仅有2个行业低于50%。而供需两端增长最明显的主要集中在医药、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高技术制造相关行业,这些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保持较好的扩张水平。

文韬介绍,11月份,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上升带动,高端制造业加快增长。装备制造业PMI为53.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6.2%,较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

“从指数水平和上升幅度来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持续较快增强,有利于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进出口指数双双创近年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指数已双双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且保持逐月回升的走势。

11月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上升到51.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创2018年1月以来的高点;而进口指数为50.9%,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也创下2018年6月以来的高点。

出口上,文韬指出,一方面疫情引致国外防疫物资、居家生活办公设施设备等需求持续上升;另一方面疫情对部分国家的生产供给也造成一定冲击,从而带动了我国相关行业出口持续上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全球制造业PMI上升到53.3%,创2018年8月以来的高点,全球综合新订单指数上升到52.8%,创近一年半的高点,外需状况逐渐修复。

此外,海外疫情影响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出口订单逆势增长。近期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大幅上升,预计出口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近日,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表示,临近圣诞节是中国出口的旺季,国外中产阶级因为疫情影响,不能外出旅游和消费,所以加大了装修房屋,更换家具、家电等方面的消费,近期中国出口的建材和家具、家电增长迅猛,加上日常出口的日用品,促成了中国出口量的猛增。

同时,国际制造业有向中国回流的趋势,东南亚等国家因为疫情影响和防疫要求,生产效率跟不上,而中国较早实现了全面的复工复产,部分制造业正在回流到中国。

进口方面,江飞涛表示,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中国持续增加高端原材料的进口,进口总量连续增加;11月的进博会上也达成了多项进口协议,未来进口有望保持增长势头。

张立群指出,中国外贸在全球供应链和全球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中国制造在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和商品供给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也是全球产业的重要订单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11月大中小型企业的景气度均有所回升。当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0%、52.0%和50.1%,高于上月0.4、1.4和0.7个百分点,均位于临界点以上。

刘学智表示,随着经济逐渐恢复,三大类企业景气度都在改善。大型企业PMI较高,为2018年6月以来高点。中型企业PMI反弹幅度较大;小型企业重回荣枯线以上,生产经营压力得到缓解。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的调查结果显示,11月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反映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为42.3%,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的低点,表明前期出台的助企纾困以及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效果显现。

江飞涛指出,今年以来,大型企业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而随着市场供需的同步改善,近期大中小企业均呈现向好发展的态势,经济运行的平衡性有所改善。

在张立群看来,小企业景气度改善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整体回暖,尤其是市场需求端的升温。另一方面,他强调,小型企业PMI刚刚站上荣枯线,现在仍处于恢复的初步阶段,距离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仍有一段距离,现在仍需要关注小型企业的困难。

价格联动上升,成本压力略减

价格因素也是11月PMI的一个重要支撑。

随着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以及企业生产、采购活动加快,11月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均有明显上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62.6%和56.5%,分别高于上月3.8和3.3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

从行业上看,受下游行业需求拉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更为明显。11月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刘学智指出,在上游输入端,近期大宗商品CRB综合指数上升到427点,能源、钢铁、矿产、有色类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国际原油价格明显回升,11月末WTI原油、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高于4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接近47美元/桶左右。

在下游需求端,工业生产复苏和终端消费需求改善带动工业出厂产品价格上升。在国内流通领域主要生产资料中,11月9大类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全部上涨,化工产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预计PPI降幅将明显收窄,未来有望由负转正。

文韬表示,11月购进价格指数与出厂价格指数基本同步上升,且增幅较大,表明当前市场流通情况较好,价格传导机制运行顺畅。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至43.6%,但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至35.1%,比较来看,在市场价格联动上升的情况下,企业消化原材料成本压力的能力有所上升。

江飞涛指出,11月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基建投资也持续加码,这带动了钢铁、有色、能源等上游价格指数进入60%以上的高速扩张区间,这高于出厂价格的扩张,未来需要警惕上游行业过快涨价挤压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

展望未来,企业对后市预期较为乐观,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至60.1%,年内首次上升至60%以上。

张立群预计,明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的态势,在国内经济大循环持续发力的支撑下,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的良好势头。

而江飞涛则指出,明年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复苏也面临不少外部不确定性,海外疫情持续、全球经济衰退、各国债务高企、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交织,这对企业而言,都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