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度明确:“替代数据”本质属于征信活动,需要纳入征信监管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央行首度明确:“替代数据”本质属于征信活动,需要纳入征信监管)

央行近日召开“长三角征信一体化”工作推进现场交流会指出,利用替代数据为金融和经济活动提供信用管理服务,在本质上属于征信活动,需要纳入征信监管。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信息,央行近日召开“长三角征信一体化”工作推进现场交流会,认真总结苏州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和“长三角征信链”建设经验,明确征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替代数据在现代化征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借贷信息的有益补充。市场化的替代数据征信信息互联互通是当前构建全覆盖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步骤。利用替代数据为金融和经济活动提供信用管理服务,在本质上属于征信活动,需要纳入征信监管。

央行并未指明替代数据具体内容。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企业征信领域已经使用的替代数据主要是缴税数据,此外包括工商登记信息、企业涉税信息、企业用电数据、企业用水数据、海关数据、环保数据、用工数据奖惩数据、司法诉讼数据等。

解决信用“白户”金融需求

此前,央行征信管理局等在2018年达成共识,应积极探索借贷信息以外的替代数据在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增加小微企业、“长尾”客户的贷款可获得性,促进其融资发展。

今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表示,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对象往往是缺乏信贷记录甚至是没有信贷记录的“白户”。据统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4000万人,工作五年以内的毕业生3500万人,民政低保人群约6000万人,全国小微企业总的数量超过8000万户,这些人群和企业中大部分都是信用白户或准白户。

陈雨露说:“我们正在积极研究解决他们的真实的金融诉求,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和替代数据等服务模式,有望予以解决。”

他指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运用从地方部门采集的小微企业非信贷类征信替代数据,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做出全面评价,改善小微企业征信服务,探索出台州模式和苏州模式,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实现小微企业首贷率、获贷率和信用贷款比率同时上升,贷款利率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累计收入近11亿自然人、6000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

“替代数据”有哪些

所谓征信“替代数据”,即借贷信息以外的替代数据,不过央行并未指明替代数据具体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企业征信领域已经使用的替代数据主要是缴税数据,此外包括工商登记信息、企业涉税信息、企业用电数据、企业用水数据、海关数据、环保数据、用工数据奖惩数据、司法诉讼数据等。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企业融资平台中已开始注重发挥非信贷替代数据作用。例如,截至7月末,广东“粤信融”稳企业保就业平台向商业银行精准推送重点企业1.03万家,新发放贷款557亿元,“粤信融”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把企业的工商注册、税务、水电缴费、国土资源、环保等信息整合起来。

有接近监管人士指出,企业征信机构即主要采集非借贷数据,向银行推送信用报告、信用评分、反欺诈、风险预警等信息,是银行解决小微企业不对称信息的最优选择。

从企业信息集合来看,工商登记信息和企业缴税信息覆盖面最广,其余信息均为涉及企业经营行为具体领域(如用水、用电、出口贸易等)的子集数据。

在涉税数据方面,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曾发文推动银行加入银税互动平台。2015年,税务总局与原银监会联手建立银税合作机制。2017年,两部门又发布《进一步推动“银税互动”工作的通知》,将“银税互动”受惠群体由纳税信用A级拓展至B级。2020年4月,两部门发布《关于发挥“银税互动”作用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9月底前实现“银税互动”数据直连工作模式。

工商登记信息来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公开数据。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用监管司透露,到今年7月底,该公示系统共归集公示了1.3亿市场主体信用信息12.5亿条,这些信息包括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还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累计访问量1342.08亿次,日均访问量超过了1亿次,累计查询量达到118.35亿次,日均查询量达到870.8万次。

司法诉讼信息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今年12月数据,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文书总量已经超过1.07亿篇,访问总量超524亿人次,日均新增裁判文书8万多篇。

“长三角征信一体化”会议强调,“长三角征信一体化”既是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征信行业实现又一次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在实现区域内征信机构数据共享互通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在积极开发替代数据应用场景,切实服务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同时,要时刻拉紧信息安全这根“弦”。

(作者:辛继召 编辑:马春园)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