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盘点:建行利润超工行,招行、平安为股份行双杰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银行零售盘点:建行利润超工行,招行、平安为股份行双杰)

对银行业零售业务而言,2020是波澜起伏的一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近年依靠零售业绩发力提速的不少银行,在上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零售业务放缓和资产质量恶化。但疫情同时催化了银行线上化转型提速,并在下半年疫情影响趋稳后,在三季报中零售业务已出现明显反弹。

年末盘点2020年的银行零售业,盈利和规模都占优的大行零售排名悄然生变,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两家零售银行,也开启了新阶段的转型。

大行零售盈利格局生变?

国有五大行与邮储银行,因体量优势,在零售业务中也保持了头部位置,但彼此间竞争也十分激烈,其中,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工行和建行在零售领域的竞争也在持续升级,并在今年年中出现了微妙变化。

2020年中报数据显示,虽然工商银行总营收和利润以4023亿元、1498亿元居上市银行之首,但建设银行凭借957亿元的个人银行利润规模超过工商银行,摘得零售板块盈利头名,暂时成为行业的“零售之王”。

第二名的工商银行零售利润为780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农业银行的680亿和中国银行的600亿。招商银行零售利润约340亿元,此外是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均超100亿。

事实上,建行在零售板块的反超早有预兆。建行在2018年已正式确立零售优先战略,之后在零售业务全面发力,今年上半年其零售业务利润占比达到56%,与两家零售银行招行、平安银行不相上下。

工行此前一直坚持均衡发展战略,其零售业务在体量上此前都超于建行,但从零售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来看,稍逊于建行。但工行的优势也显而易见,首先就是存款规模,2020年上半年工行个人存款规模高达11.53万亿元,不仅反超农行,并且较建行高出2.2万亿。但建行的整体存款成本更低,这得益于更高的活期存款占比,建行活期占比达到48.92%,比工行高10个百分点,导致其个人存款整体成本仅为1.73%,比工行低0.08个百分点。

此外,建行在贷款端尤其是贷款收益更占优势。工行与建行的个人贷款规模相差无几,但建行的个人贷款平均收益较工行高0.13个百分点;主要差距在于,在建行个人贷款构成中,收益较高的信用卡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占比更高。此外,建行个人贷款资产质量更好,不良率0.43%,较工行低0.22个百分点。在更高利差、更低坏账的情况下,2020年上半年建行零售业务体现了更强的盈利能力。

近工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建行与工行一直在内部互相看齐,建行在零售的发力和布局早于工行,今年年中的反超也不算意外。但未来工行还有再度夺回第一的可能,因为工行在2019年报中正式提出打造“第一个人金融银行”的战略,不难看出“宇宙行”想做新零售银行之王的雄心。

某大行信贷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1年零售开门红,该区域的工行和建行都发力较猛,增速远超另两家大行。2021年两家大行零售领域之争预计仍十分激烈。

该人士还指出,虽然大行目前在数据上仍有优势,但在新一轮数字转型的浪潮中,大行的灵活性整体欠佳。他直言:“虽然大行也在推数字话转型,但缺乏真正的数字化内涵和执行手段,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推进数字化,有时候客户不认可数字化产品,那就人工帮助,让客户直接看成果。内部管理距真正的数字化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他进一步表示,招行、平安等股份行在零售转型上已经很有突破,在年轻人群体中占据了大量市场;此外还有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等跨界玩家的挑战,大行优势能维系多久,需要看这一轮转型的成果。

股份行“零售之王”

毫无疑问,股份行中的零售之王是招商银行。

2018年,招行正式开启零售金融3.0数字化转型,提出“手机的世界就是我们的战场”。招行很早就意识到,人与网点驱动的传统商业模式已无法支持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浪潮中,MAU(月活跃用户数)才是牵引招行零售数字化转型的牛鼻子。先扩大外延全力获客,再发展客户,提高留存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便捷金融服务,进而实现流量变现。通过MAU运营带来获客非线性增长,带动AUM(管理零售客户资产)的稳健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招行现阶段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依托,进行数字化用户运营、用户创新与价值转化,形成经营闭环,希望打造亿万人的财富APP,并试图抢登智能财富管理赛道。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已达到1.29亿户,月活达到5607万户,已可以对标头部互联网平台。从AUM来看,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招行AUM先后突破7万亿元、8万亿元。三季报显示其AUM单季增量达4300亿元。

但从前三季度数据看,零售表现优秀的招行依然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状态。三季报显示,招商银行当期实现营业收入2214.30亿元,同比增长6.60%;净利润为766.03亿元,同比下降0.82%。半年报显示,招行当期营业收入1483.53亿元,同比增长7.27%;净利润497.88亿元,同比下降1.53%。

这意味着招行虽然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收窄,但整体盈利能力仍然处于承压中。从半年报数据看,推测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个是零售贷款的增量,一个是利差。截至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在贷款和垫款上的增速低于存款增速;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都处于下降状态。

但招商银行一直试图增加高利率零售贷款,从而增加利差,提升净利润水平。三季报披露,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余额单季增长了约1326亿,其中信用卡贷款占大头,增长近500亿,定价较高的招行信用卡贷款的恢复性增长直接带动了招行息差的增长。

据半年报披露,招商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不良贷款率飙升,从年初的1.35% 飙升到1.85%。这或许意味着,信用卡业务的抬头在带来高利差的同时,也给未来资产质量风险带来了上行可能。

此外,与此前一枝独秀不同,近两年,因为平安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股份行零售之王的名号下,平安渐渐被拿来与招行一较。

有市场人士评论指出,论存量业务,招商银行是“零售之王”。其强于客户基础和财富管理,银行卡和APP的先发优势及成熟的财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都在业内首屈一指。而平安银行是“增速之王”,在科技布局和背靠集团综合金融的展业组合拳两大优势下,零售产品、服务及业绩上已打出了生产力。

零售银行增速之王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开年便指出,“2020 年是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新阶段的开局之年,再用一个三年实现更大飞跃。”

从这一次的转型策略来看,平安银行提出零售经营“3+2+1”,即全力发展“基础零售、私行财富、消费金融”3大业务模块,提升“风险控制、成本控制”2大核心能力,构建“1大生态”驱动融合。

同时,在2020年一季报中,平安银行大零售首次提出了“数据化经营、线上化运营、综合化服务、生态化发展”的四化新策略,并在此后的半年报和三季报中进一步完善此策略阐述,意图进一步推动零售商业模式革新升级。据悉,此次平安银行重构了整个产品体系,包括平安口袋银行APP上千人千面的设计,各类理财产品、私募产品、家族信托产品的重构等。

从四化战略中不难发现,科技和数字化,同样是平安银行零售此次转型的重点。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户,月活跃用户数3192万户,客户数是四年前的4倍,月活数是四年前的近5倍。

大力提升APP用户数,从MAU中要AUM,这一策略与招行思路一致。

三季报数据显示,2020 年 9 月末,平安银行AUM达2.49万亿,较上年末增长 25.5%,跃居股份行第二位;零售客户数 1.04亿户,较上年末增长 6.8%;平安口袋银行 APP 注册用户数 1.08亿户,较上年末增长 20.7%,MAU达 3247.15 万户。

从2020年具体零售板块表现看,私行财富板块增速尤为明显。三季报数据显示,2020 年 9 月末,平安银行财富客户 92.25 万户,较上年末增长 18.4%;私行达标客户 5.53 万户,较上年末增长 26.3%,其中私行达标客户 AUM 规模 1.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43.0%。这意味着,私行AUM贡献占比大42%。

从整体零售板块看,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为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其中信用卡贷款余额为5280.84亿元,已恢复至上年末水平的97.7%,并较6月末提升3%。报告期内该行信用卡总交易金额2.52万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三季度总交易金额较二季度提升10.1%。

平安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融资需求有所下降,但服务没有减弱。此外,疫情加速了平安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令队伍更加习惯线上化展业,产品上新和服务效率加快,全力为社会大众和小微企业主的提供快捷方便的融资服务,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都经住了疫情的考验。可以给今年平安银行零售贷款业务打90分,基本还是很满意。

在飞速发展下,未来零售之王竞争中,此前平安银行一直有所掣肘的便是资产质量与负债成本。三季报显示,2020年1-9月平安银行负债平均成本率2.34%,较去年同期下降33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27%,较去年同期下降21个基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平安银行在负债端成本的下降在朝用户传导,平安银行2020年零售贷款平均利率下行10%左右。

资产质量来看,平安银行通过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和清收处置力度,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32%,较6月末和上年末均下降0.33个百分点。但个人贷款不良率1.32%,较上年末依然有所上升,为0.13个百分点,但较6月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市场人士表示,促使平安银行弯道超车的重要优势就是综合金融,帮助其在零售转型最初三年实现快速成长。但平安目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早期优势将逐渐削弱,未来的综合金融能否发挥真正的融合效应,帮助平安银行在零售领域进一步超车,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检验。

(作者:侯潇怡 编辑:曾芳)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