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收骨头”信托“坏孩子”谋变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0-12-21 08:59:5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监管“收骨头”信托“坏孩子”谋变)

忘记非标有多难?

2020年,信托公司似乎在反复求证这件事情。这个资管领域的“坏孩子”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

过去十年,信托公司抓住给房地产行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的机遇,给国内高净值客户带来了长达十年享有年化8%至12%稳定回报的理财产品。

不过,也正是因为对非标产品的依赖,信托公司被贴上了“只会卖非标”“既不懂财富管理也没有培养出合格投资者”的标签。

事实上,焦虑的不仅有挣扎在转型路上的信托公司,还有信托投资者,甚至是整个财富管理市场。

长期购买信托产品的投资者莉莉(化名)向记者分享了她的体会:“最大的感受是这两年再也不能闭着眼买信托产品了,自己已经开始对抵押物等资产的资质进行研究。”

“信托公司转型应该做什么已说了很多,但转型的新方向是否能足够贴近市场,并得到投资者信任,这是关乎信托公司生存的大问题。”某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负责人在说完这句话后陷入了沉思。

1“闭眼买信托”一去不返

投资者莉莉买了大概十年的信托产品,这两年她在挑选产品上开始格外用心。说是用心,准确地说是“当心”。她感叹,“再也不能闭着眼买信托产品了,自己已经开始对抵押物等资产的资质进行研究。”

莉莉告诉记者,今年差点在一款信托产品上“踩雷”,产品原本9月份到期,但因融资方资金突然短缺而延迟兑付。庆幸的是,最终经过抵押物处置成功在10月份拿回本息。

事实上,市场层面看,优质非标产品的稀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今年以来,“收益率走低”、“抢额度”等消息层出不穷。

过去,伴随着房地产行业以及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信托公司抓住机遇,开创了两类融资型信托产品。在此过程中,也给国内的高净值客户带来了长达十年享有年化8%至12%稳定回报的理财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市场独有的理财产品。然而,在国家“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以及疫情后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固定收益类信托收益率已出现明显下降。

从整个信托行业来看,亦处于下行周期当中,同时面临着转型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袁增霆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托行业的规模收缩从2018年第一季度就已开始,进入了典型的衰退周期。这主要是由于监管加强导致,其次是受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影响。到今年年底信托规模的持续下降已有三个年头。

“当下相关风险还没有达到彻底出清的程度,比如说去年上半年通道和房地产业务还在反弹,直到下半年才进行监管压降。宏观形势也没有企稳,而且现在的主流预期会是一个长期停滞期。”袁增霆称。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行业规模持续压降的现状。今年第三季度末,行业管理信托资产规模同比下降5.16%,季末余额较上季末继续压缩,但业务结构延续改善趋势,投资类信托业务的拓展力度明显加大。

而投资类业务增加的另一个意义则是有望使不良率实现下降。金乐函数信托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续几个季度风险数据料会达到历史极值后逐步下降,出清风险后,整个信托行业进入更加稳定的发展状态。

“预计目前不良率尚未触及行业红线,延期贷款和续贷、处置资产等都是可以降低不良水平的手段。”廖鹤凯进一步指出,传统非标业务的不良已在顶部区间,后续也还会有一段困难时期。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投资类业务的提升,后续不良率会逐渐回落。

2“卖者尽责”统一标准缺失

在这场信托违约大潮中,莉莉无疑算是“幸运”的。

回忆起刚知道产品要逾期兑付时的那段时间,她表示很是焦虑,只能等待抵押物处置。

但项目抵押物处置也是很“艰辛”的过程,莉莉告诉记者,以商业地产为主的抵押物拍卖起来其实并不容易,曾经历过两次流拍。期间也有以较大折扣出手的机会,但这必然会导致投资者本金利息无法足额返回,经过与信托公司沟通,最终否定了那个方案。

“抵押物是分批处置的,幸运的是没有处置的抵押物在卖出前一直是出租的状态,还可以收到租金,租金回报率有6%,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信托项目存续期间利息的来源。”莉莉进一步指出,最终所有抵押物于今年9月全部处置完毕。整个过程中,信托经理一直就最新进展和投资者进行实时沟通,也让我们更为安心。

记者采访了解到,信托公司风险处置可以运用司法诉讼、赋强公证执行、商事仲裁等手段。

在监管要求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信托业内出险项目增多,涉及金额越来越大,刚兑也力不从心。而《九民会议纪要》等司法文件的出台也为投资者维权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所以投资者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的情况逐渐增多。

从相关维权案件的过程和结果上看,是否能够完全体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信托法律问题研究者吕剑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相关维权案件的过程和结果上看,司法裁判的尺度并不统一。这可能与信托法在我国除了行业内比较常用外,其他应用领域很少,信托纠纷案件在司法领域也不常见有关。

吕剑峰坦言,许多基层法院对于信托产品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理解并不深刻。尤其是对于“卖者尽责”的标准问题还缺乏统一和清晰的认识。

“但可喜的是,也有不少高层级法院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裁判文书。”吕剑峰称,在《九民会议纪要》已生效的大背景下,相信以后的裁判结果会更加公正,更能体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

那么,信托公司在维权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配合并维护投资者利益呢?

对此,吕剑峰告诉记者,从信托公司向信托项下的融资方或者交易对手追讨信托财产的角度,信托公司普遍是积极主动的,也是及时配合投资者的。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如果涉及到诉讼案件,投资者要求追究信托公司的受托责任,或者主张信托公司未能依法履行受托职责而要求承担赔偿责任时,信托公司出于维护自身形象或者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很难会那么积极配合并维护投资者利益。”吕剑峰补充道,这从许多案件中的信托公司作为被告一方的答辩观点就可以管窥一二。“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许多信托公司在项目出现风险后,还是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主动解决项目的兑付问题,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3 财富管理机构“生死角逐”

“不明白为啥之前口碑不错的不少信托公司近期会有这么多风险暴露出来。我之前还都买过他们的产品。”莉莉感慨道。

事实上,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一直以来都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状态。今年对于财富管理行业来说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一方面,市场的波动在变大,风险项目有增多的趋势。另一方面,受一些极端情况影响,部分机构甚至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基本可以用“出清、转型、迭代”三个词来形容。

那么,信托公司作为正规持牌金融机构,能否顺利度过“寒冬”?

某北方地区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负责人王鹏(化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形势略显严峻,但也还没有到悲观的程度。对于那些现在还能够在财富管理领域“厮杀”,甚至有望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机构来说,在正规持牌的基础上,还需要真正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然后有比较完整的价值链条。

“最终的目的是独立在这个市场生存。”王鹏强调。

有信托经理曾告诉记者,以往非标产品额度较多的时候,各家信托公司根本不需要担心客源,只需要负责把产品卖出去就好。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得太久,就难免陷入“武功全废”的状态,对市场整体的把握和资产配置相关概念会比较陌生。

对此,王鹏告诉记者,资产配置并非一个新的概念,只不过在以往优质非标产品供给旺盛的时候被忽视了。而现在,习惯非标产品的信托特种兵也是时候重新捡起十八般武艺了。不过,他也坦言,这可能仍需要经过3至5年的过程。

在资产配置中,信托公司还需要攻克哪些难点?

对于这一问题,王鹏指出,信托公司客户一直以来追求的还是稳健,当非标产品越来越少,大家其实也在探索能否通过资产配置给信托产品赋能,依然能够扮演客户财富管理过程中压舱石的角色。

整体来看,信托公司未来想要在正规持牌财富管理机构中脱颖而出,关键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优势,并根据形势变化找到商业模式和机制方面的“杀手锏”。

4 投资者认同是根基所在

“我现在对于投资非常迷茫,索性把到期信托产品的本利都投入了房产。”莉莉表示,看了下信托产品现在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大概在6%至7%,和前几年接近10%甚至以上的收益率差太远,而且那个时候还不用担心风险。

莉莉的一番话也道出了目前集合信托市场的真实状态。伴随着整体收益率下滑,投资者怕是再也找不回当年地产、基建等高收益产品“大行其道”时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快感、优质抵押担保的安全感。

“信托公司转型应该做什么已说了很多,但转型的新方向是否能足够贴近市场并得到投资者信任,是关乎信托公司生存的大问题。”说着说着,王鹏陷入了深思。

记者观察到,在信托公司面临转型压力的同时,今年以来,行业部分极端风险事件已让不少信托投资者陷入焦虑,甚至目前回款正常的投资者也免不了“提心吊胆”——他们担心在大环境面临不确定性时,自己购买的产品随时可能出现“异常”情况。

在某资深信托业观察人士李鸣(化名)看来,抛开对部分项目违约后的“抱怨”,从交易对手方面看,固定收益类项目中,信托公司依然是市场上除银行理财之外最靠谱的选择。

李鸣进一步指出,在信用风险频发的当下,对于任何机构来说,“踩雷”和处置风险项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信托行业的特点在于,其并不会因违约而消失,整体来看,即使耗时较长也基本都会想办法解决。“而在信托公司自身及其背景之外,信托法、银保监会监管等制度因素也是有力的支撑”。

但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信托业正在面临新一轮收缩,管理规模在加速下滑。

“当然如果违约情况持续下去,投资者可能会考虑适当收缩在信托产品方面的投资比例。”李鸣坦言,可以说信托公司转型的过程中,信托投资者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变。而无论何时,投资者的认同始终是信托公司展业的根基。

王鹏告诉记者,转型如果没有客户群体作为支撑是无法成功的。换言之,不能深度做好客户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匹配,再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必然难以避免客户快速流失的发生。

“因此,对客户进行适当引导也是我们目前的工作内容之一。”王鹏进一步表示,可以在承担合适风险的基础上,对新经济领域进行配置,未来才有望产生超额收益。

5 服务实体经济“再出发”

“都说信托公司是资管领域的坏孩子,信托公司只是靠非标产品而完全不懂财富管理,真的是这样吗?”有投资者充满疑惑地问记者。

梳理信托行业历史可以发现,过往成绩的取得与服务改革开放及实体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此外也得益于居民财富增长的大背景。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并持续复苏,在此背景下,信托业按照“六稳”和“六保”的要求,综合运用贷款、债券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积极响应基建投资、企业复工复产以及消费回补中的融资需求,并加大对实体经济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的资金支持力度,切实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助力经济企稳回升。

截至三季度末,投向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占比仍居首位。根据银保监会的统计,三季度末,信托行业直接投入实体经济(不含房地产业)的信托资产余额达13.14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62.97%,其中投向小微企业的信托资产余额为2.41万亿元。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过去多年的高速发展也给行业带来了浮躁的气息。

不够坦荡、不够规矩、不够担当……银保监会对信托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出严厉“批评”。1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黄洪在2020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直言,行业主观上存在惰性,转型发展的积极性、能动性存在欠缺,过度强调转型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依然对通过简单的影子银行业务和通道类业务盈利存在路径依赖和幻想,主要提供同质化、低端化的信托产品,缺乏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托财产稳步升值增值的内生动力。

“严格规范是为了行业更好地发展。”李鸣对记者表示,信托公司目前的状态不应该是被动顺应相关新规的要求,而是要主动感受并适应市场或经济发展的变化。长远来看,这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实现包括前中后台建设、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在内的全面提高。

廖鹤凯认为,信托公司的转型更可能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非标业务也不会完全不做,只是不会再被视为最主要的方向,规模上也会加以控制。如果细化到公司层面,各家公司转型开始的早晚与进度可能会因自身差异出现明显不同。

信托公司是时候改变“坏孩子”形象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期待着信托业能够在转型阵痛中求得新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