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向何处去:一场以人为尺度的发展凝思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峰 2020-12-23 20:09: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城市创新向何处去:一场以人为尺度的发展凝思)

我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迎来了绝佳时机,如何在创新驱动下释放相关制度红利?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创新究竟是指什么?其理论框架、本质属性似乎难以一言概之。

在12月23日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创新研讨会上,多位国内知名城市规划与治理领域的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角度的论述。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创新研究院和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联合主办。

“城市创新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可以包括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等多个范畴的创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员董锁成说。“城市创新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但创新具有偶然性,因此探讨城市创新应该聚焦某个领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说。

“城市创新不应该只是指城市的产业创新,在我看来,城市创新包含两个层面:治理创新和空间创新。”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说。

在疫情考验全球城市风险治理的特殊时期,探讨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创新的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十四五”即将开局,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产业提升,我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迎来了绝佳时机,如何在创新驱动下释放相关制度红利?

疫情考验全球城市韧性

“今年以来的新冠肺炎是人类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疫情,正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说。

人口聚集的城市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点传播区域,防止疫情在城市的扩散,是各国政府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如何通过城市创新来提升城市文明和城市治理的水平?“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医学科技水平,而且需要改革城市公共治理体制、提升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改良市民的生活与交往习惯、增强人类相互之间的信任、扩大国家间和城市间的互助合作。”俞可平说。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东亚区总监陈波平介绍,有数据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这意味着,疫情风险考验着全球城市能否提供公平、平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卫生的提升,城市韧性的提升,以及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她说。

“城市的韧性”也是ICLEI-宜可城东亚秘书处主任朱澍关注的主题词。他认为,韧性是指城市或社区遭受灾害冲击时,能够维持其主要功能,应对并适应冲击,继而从危机或灾难中迅速恢复并继续运转的能力。

他表示,城市通过实施韧性战略,可降低脆弱性与自然或人为的灾害风险暴露水平,提高适应能力,从容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不可预见压力的冲击,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人”的尺度创新城市治理

城市是由人和社区构成的集合体,城市的创新离不开治理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何艳玲认为,城市治理创新的本质,是为多元化治理、复杂化治理、专业化治理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系统中国方案,在此过程中重塑治理价值,并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她认为,对城市性的理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将“城市性”纳入治理,是专业化治理的关键。

城市性首先体现为集聚性。“生产、生活活动在特定空间的集聚,这是城市的首要特质和生命力之所在。在经济层面,发展就需要集聚,反之,不发展就是没有形成集聚。”何艳玲说。

城市性还体现为空间性,由此带来的城市治理难题在于如何缓解空间分配的冲突。比如经济活动和就业场所集中的生产空间、居住和交往的社会空间,以及基础设施与道路干线构成的流通空间等。空间问题在中国当前还体现为复杂的地权问题。

城市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异质性。如何融合异质性,考验着城市治理甚至是发展水平。一些城市已经提升了发展理念,比如改变了以往生活区与产业园区的割裂状态,转向“园即城,城即园”的规划理念,这里的“园”既包括公园,也包括产业园。

社区是城市治理更小的单元,但却是与城市居民紧密相关的单元。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一个300平米左右的社区健身广场成为城市街区更新的试验场。

项目的操盘者、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北京城市实验室执行主任茅明睿介绍,以前,这个小微单位没有无障碍设施,健身器材也不适宜社区人群。

改造后,现场保留了原有的健身器材,增加了拍照打卡装置、儿童活动区、休息设施,削平高地增加台阶等。社区空间的利用更加充分,通过设置传感器等“微新基建”发现,改造前每天只有324人次使用的小广场,停留人次提高到了487人次。

更重要的是,改造采取了参与式设计,无论是设计工作坊、场地命名、微花园植物培育、居民公约缔造,都是社区居民参与后共商共建的结果。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认为,未来的城市仍然需要“人”的尺度。“15分钟生活圈”就是以“人”为尺度下的城市规划创新理念。

沈迟指出,在“15分钟生活圈”中,“共享单车+地铁”提升出行效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养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电维修、洗衣等生活服务可以在家里预约、在家里完成;生鲜果蔬、超市商场购物可以足不出户,送货上门……

都市圈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城市又是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下的基本单元。正是有了城市的创新,也有了都市圈、城市群的创新。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董锁成认为,壮大都市圈是区域发展引擎和增长极,是培育双循环的火车头,能够带动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增长。

《2018年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显示,当前中国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4%,总人口的59%,GDP的77.8%。

他认为,都市圈和城市群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空间经济规律表明,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会带动社会经济总体效率的提升。

都市圈还是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是新技术的发源地。数据显示,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集中分布在全球大都市圈内。

“与单个城市相比,都市圈具备地理、技术和制度邻近、空间集聚、经济关联紧密等优势,具有发达的共享科研平台和市场化技术转化体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说。

(作者:王峰 编辑:林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