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中资企业生存调查:订单锐减 ,产业链短板令企业攻守两难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东南亚中资企业生存调查:订单锐减 ,产业链短板令企业攻守两难)

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外贸出口企业调整发展布局、应对外部挑战创造了广阔的回旋空间。

这段时间,赵勇(化名)的心情一直很忐忑。他是广东一家手袋企业的总经理,临近年关,赵勇设立在柬埔寨的加工厂,依然处于半停工状态。“受疫情影响,现在订单锐减,跟往年相比,今年的行情太差了。”电话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可以听出赵勇无奈的叹息声。

早在2016年,赵勇就将工厂从广东搬迁到了柬埔寨。谈及当初在东南亚设厂的原因,赵勇坦言,“主要考虑到的就是人力成本,土地也很便宜,还有就是当地的关税优惠政策。”

与赵勇有类似经历的企业家不在少数。随着国际产业链的重构和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依靠要素成本优势,在过去几年承接了大量的传统制造企业。但是,今年的一场疫情,令这些地区的产业链短板凸显出来,众多搬迁至此的企业,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正在面临着去留的新选择。

产业链短板凸显

今年,一场疫情令赵勇的企业蒙上了阴影。“因为疫情,订单少了很多,算下来,全年估计至少减少30%。”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下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赵勇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国内。“订单少了,而且因为疫情,许多工人也没法来上班,这让工厂经常是处于半停工的状态。”

几年前,面对国内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和关税的压力,赵勇也决定到柬埔寨设立工厂。赵勇的决定,也暗合了当前国际产业链的漂移路径。

近代世界史上有过几次大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全球制造中心的转移。此前的三次转移都是从生产成本高的向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迁移,如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成本正不可避免地上涨,加上不断提速的制造业升级转型,因此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显现。

以越南为例,数据显示,2018年越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近354.6亿美元,是2017年同期的98.8%。目前,越南的外资企业主要以纺织类、电子类、印刷包装类企业为主,这主要得益于越南的关税以及正处于劳动力红利期的优势。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传统制造企业出海,有的是考虑成本,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去转移。有的企业是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当然也有企业是为了规避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林江发现,搬到东南亚的企业,主要分为几类,一部分是属于污染行业,国内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倒逼这部分企业向海外转移;一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有一部分就是属于外贸为主的企业。

不过,几年运营下来,许多企业发现,情况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赵勇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柬埔寨4年多的时间,当初冲着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来的赵勇,发现东南亚的人工成本也已经慢慢涨上来了。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刚来柬埔寨时,国内劳动力成本是这边的3倍多,如今,这个数据已经降到了2倍左右。

令赵勇担忧的是,虽然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降低,但工人的工作效率以及技能,跟国内的工人相比还有的差距。“从我观察到的情况,国内一个成熟的工人,从效率上来看,一般能抵得上这边两到三个劳动力,综合工资,实际劳动力成本也差不多了多少。”

罗先生是广东一家家具企业的负责人,几年前,经过几番考察,他决定将企业搬迁到越南。今年以来,罗先生在越南的工厂同样面临着订单下滑的困境。同时,他还要面对不断高企的物流成本。“疫情之下,物流成本飞涨,综合对比,感觉还不如国内价格有优势。”罗先生说。

国内玩具巨头龙昌集团很早之前就在印尼设立了工厂。今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龙昌集团的订单则实现了逆势增长。龙昌集团董事总经理梁钟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龙昌玩具除了在印尼有工厂,在全球很多地区也都有基地,得益于此前国际化的布局,龙昌玩具在今年抵挡住了疫情的冲击。

作为最早赴东南亚设厂的企业,龙昌玩具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梁钟铭介绍,目前,东南亚各类技术人才仍然十分缺少,制造业最需要的中级人才缺口很大。由于人才的缺乏,导致当地产业链一直在低端环节徘徊。

梁钟铭认为,目前来看,东南亚地区供应链还没有那么齐全,很多东西都缺乏。“这令许多感到头疼,比如企业要生产一个产品,当地产业链不能完全支撑,还需要国内的供应链来辅助,这无形中就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赵勇就面临着这个现实的问题。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只要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必须要回到国内才能生产。

企业去留抉择

面对现实的困境,众多出海的企业,正面临着去留的选择。

有的企业选择了继续坚守。当被问及是否有考虑回迁到国内时,赵勇坦言,“已经不太可能了。从我们这个行业来看,产业链的转移是大势所趋的。”在他看来,成本是一方面,关税则是更重要的因素。

而像龙昌玩具这样的国际化企业而言,则更多考量的是产业链环节的如何布局。梁钟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东莞已经成为龙昌集团的研发、物流和服务中心,研发高端化的产品,而印尼的工厂,则主要是传统的OEM加工。

不过,梁钟铭也认为,企业海外布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包括运营成本、工人、供应链配套、物流乃至当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他看来,今后,新企业要走出去,需要考量的因素将增多。

林江分析称,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然具有成熟的供应链配套、基础设施等完整而稳固的供应生态体系,这仍然是相较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最重要的优势。这会让那些计划海外布局的企业,考虑节省下的成本是否能够应对由供应链不成熟所带来的挑战。

温国雄是东莞市玩具及婴童用品协会的会长,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下半年以来,一些此前出海的企业曾主动与协会取得联系,表达了想要回国发展的意愿。“许多企业发现,国内不仅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成熟的产业工人,还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外贸出口企业调整发展布局、应对外部挑战创造了广阔的回旋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众多港资和台资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港商温国雄就是其中的代表。“我的很多朋友都跑去东南亚甚至是非洲设厂,但是我不想离开内地,也不会离开。”温国雄介绍,当时,他也曾去过东南亚进行考察,但一番考察下来,他还是放弃了布局海外,而是选择在重庆设立工厂。

温国雄不但没有离开珠三角,还加大了在内地市场的投资。“10年前,我就在重庆购置300亩地投资设厂,而且为了响应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号召,还加大了投资。”温国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他在重庆投资1.4亿元的保税仓即将投入使用。

扎根内地市场的温国雄也收获了发展的红利: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他投资的康达玩具上半年出口额依然上涨了70%。“虽然下半年增速有所下降,但是预计全年增长会维持在50%—60%。”温国雄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在目前的背景下,中国应该更加主动一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一部分国外企业有序回到国内发展。因为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东南亚等地区的产业链短板,希望能回到国内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外迁步伐或将放缓。

此前,工信部提出,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成为一些企业的新选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多个中西部纺织产业园建成,显示出中国纺织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以四川为例,今年以来,包括泸州、自贡等地都有相关产业园开建,当地纺织产能大幅提升。

白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应该了解这部分企业特殊需求,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此来促成更多企业‘凤还巢’。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则应该创造条件推动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让企业去抢占广阔的国内市场。”

(作者:于长洹 编辑:周上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